遥感调查的技术流程

如题所述

一、工作流程

石漠化遥感调查涉及多学科内容,总体上以遥感应用技术为主线,综合应用多学科技术对多源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与信息提取,并在野外典型样点调查与处理结果验证的基础上,开展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与提取工作(图4-1)。

二、工作步骤

(一)前期技术准备

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内岩溶石漠化研究的历史整料,以及有关气象、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人文等方面的大量文本与图件资料、相关遥感资料。

(二)数据处理

包括遥感图像处理与影像图制作、各种基础资料(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地质等资料)的处理。

1)遥感图像处理与制作工作。主要是对收集的遥感数据进行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地理配准、RGB彩色合成、图像融合、数字化、图像镶嵌、选择最佳方案对岩溶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处理、生成岩溶石漠化指数图像,为后续的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与交互修改提供基础图件。

图4-1 石漠化信息增强与提取技术流程图

2)各种基础资料的处理工作主要是将多源的数据资料归并到统一的GIS平台与RS平台上,以便与遥感资料集成和岩溶石漠化信息提取与分析。包括图形矢量化、地理配准、制作各类辅助基础图件(包括实验区碳酸盐岩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岩溶地貌图、DEM、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等)、空间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三)图像格式转变

岩溶石漠化快速自动信息提取模块集成在MapGIS空间分析平台上,因此,将在遥感平台上处理的栅格型石漠化指数图像转换为MapGIS能够接收的通用格式(tiff),再将通用的图像格式转变成MapGIS的内部图像msi格式。格式转变时注意到了保持原图像的特征,如原遥感影像信息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相对大小关系、原图像的地理参考信息等都不发生变异。

(四)初步解译

在工作区水文地质遥感解译图、碳酸盐岩分布图、野外样点调查成果图的基础上,生成非碳酸盐岩、较大的水体等分布范围的二值图像,对岩溶石漠化指数图像进行掩膜处理(MaskingProcess),以提高分类精度和加快分类处理速度。然后建立石漠化分级的阈值,借助GIS平台上进行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生成石漠化解译草图。

(五)详细解译

建立研究区目视解译标志,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资料,区分重度石漠化与因农作物收割形成的裸地,区分石漠化与“旮旯”地、石漠化与耕地因农作物长势原因形成的相似影像。

(六)野外验证与同步解译

对解译成果进行实地调查验证。通过野外石漠化核实调查,准确了解了石漠化的现状,明确各种解译标志含义,建立了影像与实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室内进一步人—机交互解译、编辑修改提供依据。与此同时,收集、走访了解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现状、森林覆盖等资料,为室内解译提供参考,提高了解译精度。

(七)综合分析与研究

在野外验证工作基础上,修正了解译标志,完善解译内容,修编室内解译成果,并编制了石漠化遥感调查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