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怎么看待我们的阶级归属问题

帮帮忙咯。我很急。。网上似乎查不到
是我国的阶级归属问题。。

*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但阶级产生之后,就必然要有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特点。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多年存在着的诸如“肃反扩大化”、“阶级斗争扩大化”之类的严重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路线的代表人物对阶级概念的滥用,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四人帮”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阶级已经主要是一个政治范畴”的谬论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是种种“阶级斗争扩大化”思潮的理论基础,是与马列主义的科学阶级观背道而驰的。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在理论上解决问题。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国内理论界之所以一直特别注意研究和宣传坚持科学阶级概念在我国的重要性,特别是始终强调阶级概念、阶级划分与所有制状况之间的内在关系,强调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而对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持非常慎重的态度,其原因和现实意义也就在于此。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政治学,而不是在经济学的学科领域内来研究阶级概念问题。所以,不论是从弄清理论问题,还是从避免历史错误的角度,都应当给予阶级概念的政治属性问题以足够的重视。从这个角度看,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点加以研究:

第一、 在阶级形成的过程中,“不成熟的阶级”和“成熟的阶级”是有区别的。所谓“不成熟的阶级”,是指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已经形成,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已经出现,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或者是被社会的整体环境所一时抑制,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阶级组织。所谓“成熟的阶级”,是指它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冲破了社会的整体环境对自己的抑制,并且在政治上组织起来。在现代社会,这一点表现为组织起了自己的政党,从而能够以阶级整体的方式进行阶级斗争。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阶级。一个“成熟的阶级”必然有其政治属性,但这种政治上的“成熟”,是以它在经济上的成熟为条件的。一个阶级的政治属性,终究是以该阶级的经济特性为基础的。

第二,社会成员“个体的阶级划分”与“群体阶级归属”是有区别的。

“阶级斗争扩大化”问题的形成和后果,都是出在把“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和思想范畴”的错误的理论结论错误地应用于阶级划分,也即应用于给社会成员确定所谓“出身”和“阶级成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绝对错误的。一个人的“出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划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一个,这就是列宁阶级定义的第二条。事实上,今后是随着社会机制的改变,需要讨论一个具体的工人的所谓“出身”问题的场合已经非常少见了,更不会也不必要再通过政治程序给社会成员个体“划成分”,更不会让“出身”对人的公民生活产生影响。可以说,对于社会成员个体来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问题及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当然,作为一种宏观、中观的分析,比如政治学中的“阶级阶层分析”,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研究”等,都还要经常涉及到社会成员的阶级阶层属性的确定问题,但分析这个问题的唯一理论基础,是看有关社会成员和社会利益群体的社会经济属性,特别是其与特定所有制的关系,同时根据需要参考他们的劳动方式、收入方式、生活方式等经济和社会因素。显然,对社会利益群体阶级归属的分析必然要涉及到是大量的政治问题,包括作为了一个阶级的社会利益群体的政治属性问题。在这里阶级的政治属性是不该回避,也无法回避的。

第三,“阶级划分”与“阶级分析”是有区别的。

阶级划分的唯一标准是它的经济地位,而阶级分析必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这是因为,虽然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但其产生之后,其特征就会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就要求有相应的理论概括。

阶级分析,作为一种思考政治问题的方法,包括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思想分析、社会心理分析等许多方面。显然,对阶级的经济分析是基础。但同时也要注意,没有必要因为强调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因为强调对阶级的经济分析是基础,就放弃对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社会心理的分析。只要有阶级存在,就不能说这种分析没有必要。总之,不同阶级之间的一切差别,阶级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不同特点,乃至尖锐的对立,阶级分析所涉及的广泛的方面,归根到底,都是决定于阶级的经济地位或经济地位的变化。

*阶级关系*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很复杂的,有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等。但是,在阶级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和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本质性的关系,它对人们之间的其它社会关系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这是由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但阶级一经产生,就会产生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特点,产生与敌对阶级和其它阶级在多方面的联系甚至对立。阶级分析和阶级划分不能相互代替,因为阶级分析,不仅是对阶级的分析,而且是对阶级关系的分析。比如,在对复杂的阶级关系中阶级对立的一面做分析时,也不能忽视阶级之间相互渗透的一面的分析,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阶级中非阶级因素和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的分析的意义。

1.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它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相联系,它的本质总是在社会关系上对内表现为某种共同性,对外表现为显著区别于其它阶级和社会利益群体的特点:

(1)政治倾向上的对立

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处于同一阶级之中的人们根本利害关系的一致性,决定了这个阶级对于与自己的利益有损益的事物,在思想上有一致的反映、一致的态度,相应地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在政治倾向上的相互对立。经过组织和引导,一个阶级的多数成员往往能够形成统一的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

这种政治上的倾向性,在它的代表人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的情况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2)意识形态上差异

处于同一阶级地位上的人,还会产生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共同的文化观念。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可以共存,但有差异,有矛盾;敌对阶级的意识形态之间在进行着尖锐的斗争的同时,也总是试图相互影响。各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3)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阶级地位、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都导致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由于人在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比他们在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上的变化缓慢一些,所以,阶级之间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要比他们在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别,还要广泛、持久和稳定,它造成了社会在“表象上”的普遍分裂。

2.阶级之间的相互渗透的关系

阶级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变的。我们在看到阶级之间的质的差别性的同时,也要看到阶级之间还有相互渗透的一面。

阶级内部有“主体部分”与“非主体部分”的差别。在另一个阶级的影响之下,一个阶级的“非主体部分”可以游离出去,归附于对方,从而使阶级之间的界限出现模糊性,出现各阶级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状况。比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在几个阶级在需要反对一个共同的敌人时,就可能结成同盟,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第三等级”即是如此;又如在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敌对阶级就可能将阶级对立暂时搁置起来,形成共同的利益和要求,结成同盟或“统一战线”,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即是一例。

3.非阶级关系

人们之间,除了有阶级关系的一面以外,还有非阶级关系的一面,即那些与阶级关系有密切联系,但又不同于阶级关系的社会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形。

1) 阶层

阶级往往分为阶层。一般而言,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更为细小的集团,比如现在的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区分为“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两个阶层。阶层也主要是经济分析的产物,但在分析和划分阶层时,除重要依据所有制的因素外,还结合了他们的劳动方式、收入方式和收入水平等比较具体的经济因素,有时也可能参考其它社会性因素。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同中之异”。此外,一些新兴的社会集团,在发展成熟起来之前,也可以称之为阶层;若干个阶级相交叉的部分,一些过渡性的社会群体等,也可以被称为阶层。阶层之间的矛盾是某一阶级内部的“非阶级矛盾”。

2)等级

与阶层不同,等级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和等级的关系也很复杂。等级,是指由于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在当时,阶级关系常常是以“等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等级不同于阶级,一个阶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比如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地主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同一等级也可以包括来自不同阶级的社会成员,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第三等级”。(3)非阶级分子

在社会中,还有少数被抛到了社会底层,丧失了阶级地位的分子,如娼妓、乞丐、游民等等。他们也属于“非阶级关系”的范畴。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值得同情和需要教育的,但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破坏性。食利者,是非阶级分子中的另一种更复杂的类型。正确认识阶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的关系和各种“非阶级关系”,不论是在革命斗争的条件下,还是在和平建设的时候,都具有重要的策略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8
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原来是没有阶级的,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阶级,也同样,当社会再继续发展到更深的阶段,阶级也必然消失.
第2个回答  2007-11-18
国家制度决定国家的阶级关系,我国属于无产阶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