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行如何携带印章?

用什么容器承装?是荷包之类的么?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隋代继秦代之后,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印钮的设计最初以实用为主,用于穿绶带系于腰间,如瓦钮、鼻钮等。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史记·项羽本纪》:“项梁 持守头,佩其印绶。”《旧唐书·裴度传》:“带丞相之印绶,所以尊其名;赐诸侯之斧钺,所以重其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兖州府﹞连忙委了本府经历厅,到峄县去摘了印绶,权时代理县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