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包括哪些

如题所述

目标:

第一学段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扩展资料

所谓“教言语形式”,即主张阅读教学要教选文的言语形式,即选文是“怎么说的”,批判阅读教学“教文本内容”“教教材”“跟着文本内容跑”等做法。因为其他学科重在“说什么”,语文重在“怎么说”。

而对语文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必要,但是为了领略它“怎么说”,即主要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目前这一观点在国内阅读教学界颇为流行,很有视“教言语形式”为唯一的、高品位的阅读教学之势。固然,“教言语形式”能很大程度上扭转语文教学盲目跟着选文内容走的局面,有助于树立清晰的语文教学目标意识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意识。尽管如此,有几点也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阅读教学”和“教言语形式”有差别。虽然“教言语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教言语形式”并不能代替“阅读教学”。一个最朴素的推理应该是: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照此看来,阅读课上只理解文本内容而没有培养阅读能力固然不合适;但是阅读课只研读“怎么说”(或者“如何写”)的言语形式(且往往是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言语形式),似乎也未必恰当。因为“如何读”的阅读能力、策略、习惯,和“如何说”(或者“如何写”)的言语形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阅读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推测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必须借助文本内容的教学来展开。比如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往往会结合文本提问“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而不是问“这段文字的写作有什么特色”这样的问题。

正因如此,虽然国内阅读教学热议“教言语形式”,但纵览国内外有关阅读素养的界定和各种阅读标准的规定,鲜有提及“语言运用、言语形式”的。再看国内外阅读测评试题也很少围绕“言语形式”来设计试题,反而大多都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试题设计。

所以,围绕教“文本内容”还是“言语形式”来思考,恐怕并没有抓住“阅读教学”的关键。而以是否教“言语形式”来断定阅读教学内容选择正误的想法,也比较草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6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好语文得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能一蹴而就。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重要,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所获,而是长期培养有效引导的结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