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奏鸣曲K545是什么时期写的,其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是晚期1788年写成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小奏鸣曲,也是初学钢琴者必弹的,人人熟知的名曲。

莫扎特奏鸣曲K545这首乐曲明朗可爱,技巧简易。此曲共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的主题甚至被用作轻音乐的主题。

特点是采用快板的速度,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开头的主部主题颇为明朗,副部主题则单纯而快活,两者对比非常明确,展开部是用分解和弦与音阶乐句写成的。

扩展资料:

生活趣事

一、小作曲家

在莫扎特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列奥波尔得德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趴在五线谱纸上写东西。

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答道他正在作曲。

孩子的举止使两位大人相觑见笑,面对着纸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胡闹。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儿子的作品认真看过之后,发现这张乐谱不一般,他相信莫扎特将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作曲家,因此他开始指导莫扎特作曲并带领他举行演出。

二、坐立不“安”

给莫扎特修理过头发的理发师回忆:帮他弄头发是件很困难的事,他从来坐不安稳,每时每刻都有灵感出现,然后他就会立刻冲向钢琴,理发师只能手里拿着头绳跟在莫扎特后面。

三、用鼻尖弹奏的钢琴曲

莫扎特创作过一段特别难弹奏的钢琴曲,按照乐谱,两手分别弹两端的琴键时,演奏者还需要敲击中间的一个琴键。据说他和海顿打赌看谁能把这段曲子弹出来,海顿试弹后放弃了;轮到莫扎特演奏时,当那个音符该出现,莫扎特弯腰用鼻子压下了琴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欧洲著名古典主义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9

莫扎特的作品C大调钢琴奏鸣曲(K545)这首作品是晚期1788年写成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小奏鸣曲,也是初学钢琴者必弹的,人人熟知的名曲。

这首乐曲明朗可爱,技巧简易。此曲共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的主题甚至被用作轻音乐的主题。

特点是采用快板的速度,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开头的主部主题颇为明朗,副部主题则单纯而快活,两者对比非常明确,展开部是用分解和弦与音阶乐句写成的。

扩展资料:

社会影响

莫扎特逝世多年,其作品仍在各国舞台和音乐会上占居一席重要位置的世界性作曲家,他丰硕无比的创作遗产大大地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宝库。

莫扎特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启蒙运动与狂飙运动之精神,贯穿于莫扎特的作品,共济会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其宗教音乐、歌剧、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奉为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欧洲著名古典主义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莫扎特的作品C大调钢琴奏鸣曲(K545)这首作品是晚期1788年写成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小奏鸣曲,也是初学钢琴者必弹的,人人熟知的名曲。这首乐曲明朗可爱,技巧简易。此曲共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的主题甚至被用作轻音乐的主题。

  第一乐章采用快板的速度,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开头的主部主题颇为明朗,副部主题则单纯而快活,两者对比非常明确,展开部是用分解和弦与音阶乐句写成的。

  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如下:(乐谱略) 呈示部:第1—28小节

  主部:第1—12小节,乐段结构。开始的4小节在C大调上给人轻盈、透明的感觉。第5—8小节是4小节的音阶插句结构形式。从第9小节开始,音乐进行到主调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来,在第12小节以主和弦结束。主部主题给人一种明朗开阔、优美雅致的感觉,体现了莫扎特简易而娴熟的创作技巧。

  连接部:第13小节,在低音部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G大调,好象是向副部过渡的引子,以便副部主题顺利进入。

  副部:第14—26小节,从第14小节开始,副部主题在G大调上进行,音调恰好是主部主题的反方向进行,只是缩紧了节奏,可以看到莫扎特材料运用的简练。第18—21小节是用琶音写成的,也是一种插句结构形式,T6—S—DⅦ6—DTⅢ—TSⅥ6—SⅡ—D6—T的和声进行很有个性。第22—23小节在a小调上出现副部的后半部分,从第24小节又转到G大调上来,运用的材料是副部开头的动机。第26小节在G大调上以全终止结束在主和弦上。整个副部的材料是主部的变化运用,具有单纯快活的特点,形成与主部的鲜明对比。

  结束部:第26—28小节,用G大调的重复音型结构在不同音区上以D7—T的形式结束。

  展开部:第29—41小节。顺着呈示部的结束部,以相同音型结构转到结束部G大调的同名小调g小调上,然后是一系列的音阶乐句和分解和弦的运用。第31小节前半是g小调主和弦上的音阶进行,后半转到d小调的音阶进行,低音部与高音部交替呼应。第33、34两小节在d小调上采用同音型结构不同音区的D7—t的进行。第35小节在d小调上出现高低声部的音阶乐句,第36小节又转到a旋律小调的高低声部音阶乐句。从第37—40小节,用a小调和d小调通过高低声部的交替音阶乐句形成一呼一应的结构形式。第41小节在d小调的平行调F大调上出现了确定调性的D7,为再现部的出现做了准备。整个展开部在调式调性和材料上,都形成了与呈示部强烈的对比,音阶乐句的起伏呼应形式使音乐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再现部:第42—73小节。

  主部:第42—57小节,这里与呈示部不一样的是体现在调性上,它在呈示部主调C大调的下属调F大调上再现主题,体现了莫扎特天才的展示,并扩充了4个小节,让左手在低音部进行低音式的流动,以便回归到主调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来。

  连接部:第58小节,明显的变化是调性从G大调回归到主调C大调上来,材料与和声进行与呈示部相同。

  副部:第59—71小节,调性从G大调回归到主调C大调上,和声进行T6—S—DⅦ6—DTⅢ—TSⅥ6—SⅡ—D6—T仍显特色。副部主题后半稍有变化,在第68小节用了一个减七和弦。第69小节变成了音阶的形式,这种音阶转换形式的运用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手法的独特性。最后仍以主和弦结束。

  结束部:第71—73小节。写法基本与呈示部相同,只是调性从G大调回归主调C大调,并完全终止。

  这首乐曲旋律流畅,结构清晰,听来令人振奋。可以看出,莫扎特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完美的风格和对纯真音乐的理想。

  1788年的莫扎特内心阴郁倍感无助,然而这首作品却有着天真无邪的透明乐章,无处不弥漫着纯真的童心,旋律极富歌唱性,优美而细腻,流畅而多变化,是一首甜美优雅的小奏鸣曲,技巧简单,返璞归真,旋律美妙,很受欢迎,曲趣与同时期创作的最后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第36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最令人感动的段落,或忧郁悲哀或饱含激情也都是和谐与合理的,他追求的是用一种完美平衡将一切对立矛盾融解的艺术境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1-13
莫扎特奏鸣曲K545C完成于1788年6月。
特点是要表现出一种欢快的气氛 而不是强调奏鸣曲的气场。

背景:这是莫扎特的晚年之作,1788年的莫扎特内心阴郁倍感无助,然而这首作品却有着天真无邪的透明乐章,无处不弥漫着纯真的童心。

k545是一首甜美优雅的小奏鸣曲,技巧简单,返璞归真,优美而细腻,流畅而多变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