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朗读课文的好习惯

如题所述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我们就小学生的朗读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品味。我们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一)朗读时“多字、漏字”。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种情况。(二)朗读时“唱读”。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顿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们就没有再去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测量,这样做,也许会影响到成因分析的科学性。根据朗读弊病的成因,选择相应的改进方法我们在设计改进方案的时候,对可能存在的朗读弊病设计了以下几种改进措施:一是端正学生朗读的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三是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四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中品味。这四种措施我们是根据一般的朗读指导制定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朗读弊病,我们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一)朗读时“多字、漏字”。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字、漏字”现象呢?我们针对造成这一病的两个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办法。其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对此,我尝试用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评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评”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中;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完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多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其二,读得少,不熟练。对此,就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及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二)朗读时“唱读”。要防止或纠正唱读,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应做到:1.多作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得少一点,再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三)“一字一顿” 速度过慢。学生一字一顿地读,是因为教师范读太少,尤其是教师没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到句中大停顿与小停顿。要防止或纠正这一错误,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特别是在背诵课文时,速度尤其快,针对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我们做到了以下两点: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朗读弊病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加强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