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研究一下日本韩国最近一百年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微观方面的,请问我应该看什么书?

我想研究一下日本韩国最近一百年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微观方面的,请问我应该看什么书?

日本是天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这也是日本型经济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如此,日本为了实现现代化,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必须从国外进口各种原材料,加工后出口,并尽可能扩大它们之间的差额。因此,需要积极生产和出口高附加价值商品。
政、劳、资三方战后始终如一,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来源是在受日本的历史、文化等影响而培养出来的日本人的勤奋精神的支配下而发展起来的。勤奋精神是从什么样的宗教、哲学中产生的,这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从支撑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看来,节俭、勤劳的精神,无论是在东洋还是在西洋,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节俭、勤劳的精神创造了利润(储蓄),利用其再投资又创造出更大的利润。这样无限的循环下去,便造成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而其中勤奋精神的存在是保证其实现的重要条件。战后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保持了称为世界第一的高储蓄率,正是节俭精神的结果。
...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根据1909年到1949年的美国经济资料,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实质GNP的增长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其中87.5%是基于技术进步的。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
...在托马斯·彼特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优秀公司》中,作者把勇猛投身于新技术开发的人们称为“斗士”,认为斗士的古怪、暴燥、创造性,从实际生活来讲,恐怕是一群违反常理的人。可是若不给这些斗士们以用武之地,企业是不能成功的。不畏失败,勇于创业的人被称为企业家。
(4)储蓄
...从银行等机构的借贷被称为间接金融,归根到底也还是一般储蓄存款。由此可以想象到,储蓄这部分资金的雄厚与否左右着经济发展。说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不论谁也要提到日本的高储蓄率,最近10年来,个人的储蓄率仍达到20%,与美国的7%,西德的11%,英国的9%相比,约为它们的两倍。
(5)资源
...石油危机结束了日本的高速增长。石油之外,“粮食危机”也引起了人们对粮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注目;土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一贯受到经济学者的关注。
(6)政策与制度
...贯穿日本经济中的“儒教精神”。
...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日本非常寄希望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这是因为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失望的事件层出不穷。公害问题明显化,使人们达不到经济放任于企业;物价狂乱时期出现了囤积居奇,增加了人们对价格机制的不信任感。此即经济学中的所谓的“市场经济的失败”。此时,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的存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人类的梦想和浪漫
...上述,不妨可以说是从技术进步到人类的梦想的浪漫这七个相互紧密咬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直到今天。然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压力又可能转化为阻碍发展的因素。石油危机后的零增长就是典型的例子。日本经济发展的钝化也可以说是反映了技术革新的停滞。许多人也曾担心劳动力不足将成为发展的桎梏,而不能从石油危机中迅速摆脱出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企业家精神的衰退。
...有人指出,被誉为将“复活美国经济”的里根经济政策的很大弱点之一是储蓄过少。他们认为储蓄过少将影响投资,最终会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退缩到2-3%的水平上。政局混乱,显然是不能期待经济安定发展的。推动了刺激人们冒险,进取的梦想和浪漫,经济的发展也同样会停滞下来。
...关于高储蓄率的成因,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森久雄在《如何认识日本经济》中列举了十个假说。1)中小企业说,即因为倾向于储蓄的个人企业数量很大;2)所得分配不平衡说,认为高收入者促进了储蓄率的提高;3)青年说,认为日本人的平均年龄比欧美较为年轻,而年轻人倾向于储蓄;4)流动资产过少说,由于战后的通货膨胀,储蓄金额剧烈贬值;5)低生活费说,假定生活费便宜的结果会导致高储蓄率。6)临时所得说,把奖金等的临时收入比重大作为高储蓄的原因。7)是消费金融不足说,认为日本的消费信贷尚不发达,抑制了消费;8)社会道德说,说是原因在于日本人具有把勤俭节约当做美德的道德观;9)社会保障不足说,认为因为社会保障的落后,有必要为“老后”而储蓄;10)高校长说,由于消费容易受到早习惯的束缚,高增长、收入增加快的国家总量避免不了高储蓄。
...金森认为前六个假说没有什么意义,因而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是消费金融落后,社会习惯、社会保障不足以及高增长四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关于储蓄的民间测验通过对储蓄目的的调查结果发现,“防备疾病、意外灾害”压倒地占居第一位。以下是教育费用,结婚费用、老后准备、住宅等顺序。这基本上与上述分析相吻合。
...公共事业费
...为了完美道路、桥梁、住宅、下水道等社会资本的公共事业,作为国家的主要政策之一,它与社会保障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因为它是经济活动及国民生活的基础,还因为它在景气调整政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萧条时,大量增加公共事业费,可刺激景气回复,当发展过快时,通过实施抑制公共事业投资率的政策加以控制。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公共事业费几乎每年都以20%左右的高增长率增加,大大促进了公路、桥梁等社会资本的完备化,这也是高经济增长率得以维持的原动力之一。
...然而进入低速增长时代后,公共事业对于景气恢复的刺激效果已不象以往那样明显。尽管投入大量资金,也会被昂贵的地皮费吃掉很大部分,同时还存在由于能对景气整体产生刺激效果的大型工程不断减少的影响。自财政危机开始表面化的1980年以来,公共事业投资的增长率被压缩至实际上为零的程度。与欧美国家相比较,日本的社会资本投资起动较晚,因而在政治家当中,要求增加公共事业费用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起来。
...1973年生效石油危机的冲击使日本经济陷入了从未有达的萧条状态。为了克服萧条,政府不得不建设了大量公共事业以刺激景气回升。同时,经济的不景气带来了税收不足,财政收支出现了大量的赤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