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的八王是被谁灭了?五胡乱华的结局是什么?汉族被屠杀那么多人后又是怎么崛起的?还有一个就是安

八王之乱的八王是被谁灭了?五胡乱华的结局是什么?汉族被屠杀那么多人后又是怎么崛起的?还有一个就是安西都护府的通道被谁切断?

八王之乱
  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当时杨骏擅权,与贾后对立,汝南王司马亮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291年贾后藉由楚王司马玮除去杨骏及其势力,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不久贾后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卫瓘,再以伪诏杀楚王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掌政。至此贾后夺权成功。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此时外族又入侵,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晋军大败,周处阵亡。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江统继郭钦後亦建议将胡族强制迁离,他所著《徙戎论》提出更完整的主张,但晋室已无能为力。
  由于太子司马遹非贾后亲生,贾后意图废除。300年太子被贾后污篾谋反,被废。赵王司马伦采孙秀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而後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於301年,赵王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冏、河间王司马顒、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後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顒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於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
  303年成都王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乂,联合河间王顒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乂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乂,开城投降。长沙王乂被河间王顒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顒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颖胜利後,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後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後失败,晋惠帝被俘,东海王越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顒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越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桓、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颖。成都王颖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顒,最後成都王颖被废,河间王顒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顒和成都王颖败走,最後相继被杀。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後晋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前北方外族分布图,当时外族有匈奴、羯、鲜卑、氐、羌、卢水胡、乌桓、巴人及高句丽人。八王之乱期间,司马氏在地方上影响力顿减,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外族陆续叛变,成汉与前赵先後独立。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於30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304年司马颖遭王濬围攻,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後称前赵。李雄与刘渊的独立,开启五胡十六国时期。晋室在八王之乱後面临一场覆亡危机。
  刘渊为了要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又有蝗灾,洛阳缺粮,司马越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讨石勒,弃怀帝于洛阳。
  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发,密诏荀晞伐之,随後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当他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遭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後被杀。此时洛阳空虚,刘聪、王弥及石勒和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馀人, 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晋怀 帝被杀,晋愍帝於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而後,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亡後,在北方尚有三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凉州张寔。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密令将刘琨处死,之後段匹磾也被石勒击败。最後,在凉州张寔去世之后,其弟张茂向前赵的刘曜称臣。至此东晋在华北的势力全部消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2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第2个回答  2019-09-20

八王之乱 

301年,赵王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冏、河间王司马顒、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後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

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顒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於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

303年成都王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乂,联合河间王顒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乂屡屡击败。

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乂,开城投降。长沙王乂被河间王顒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顒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颖胜利後,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

而後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後失败,晋惠帝被俘,东海王越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顒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越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桓、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颖。成都王颖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顒,最後成都王颖被废,河间王顒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顒和成都王颖败走,最後相继被杀。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後晋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五胡乱华结局

匈奴

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可能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 

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俘虏几乎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

鲜卑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但是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经历后来的历史进程,到隋朝时期,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最终消失。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的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很可能是拓跋鲜卑后裔。

羌、氐

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消失在历史中;另外南迁的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

原先在中原地区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去,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在南北朝时期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包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

扩展资料: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王之乱 (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胡乱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