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陶瓷冰裂釉的施釉工艺

冰裂釉(如市面上的冰裂茶杯/茶壶)的施釉工艺是怎样的?请详解,谢谢

制备冰裂纹釉料,其配料重量百分组成:岭根釉土10-15%、石英6-9%、宝溪紫金土3-5%、长石50-68%、西源釉土8-12%、石灰石5-9%。对各种原料按配方要求精细炼选后混合均匀,以球石:釉料:水约为2:1:0.6装入球磨设备经过16小时的球磨成细度为100目,过滤成釉浆即可。 制备冰裂纹坯土,其配料重量百分组成:宝溪紫金土30%、高岭土10%、氧化铝5%、横(石玄)瓷土55%。经过选矿、精细、碾碎、淘洗、沉淀、陈腐(泥浆),80目细度过滤,排水等工序后成坯泥。 素烧、施釉 将成型好瓷坯体干燥后,瓷窑用小火素烧6--8小时,窑温升至850 oC-880 oC后停烧,窑温自然冷却至30 oC--50 oC(不高于室温30 oC)素坯出窑。对素坯体除尘除粉后施釉,素坯施釉要分内、外两个过程,先把青瓷冰裂纹釉浆比重调制在波美计45--52之间,素坯内用荡釉法施釉,素坯内施釉釉层的厚度控制在1.8--2.3毫米之间,施好素坯内釉后,再把素坯进行晾晒或烘干,除去素坯内的水份。干燥后素坯外用浸釉法施釉,素坯外施釉釉层的厚度同样控制在1.8--2.3毫米。素坯施好内外釉后,刮洗干净素坯的底足,装窑烧炼。 烧 炼 烧炼的目的是通过窑烧使瓷品的坯体瓷化、釉面玻化、烧炼要经过干燥、氧化、还原、成瓷、保温等五个阶段。在干燥阶段:用2--3小时慢火升温,窑温缓慢升至580 oC--600 oC,瓷坯体内的水分充分蒸发,瓷坯体固化不易开裂。氧化阶段:用4--5小时时间,将窑温从580 oC--600 oC提升到950 oC,瓷坯体得以充分缓慢的氧化,坯体内的有机物被充分氧化挥发殆尽,最大限度减少成瓷后的氧化气泡形成。再用约1小时时间,使窑温950 oC升至980 oC进行过渡保温。 从980 oC开始,进行还原焰烧成,升温速度控制在1 oC--1.5 oC/分钟,窑温从980 oC升至1200 oC,燃气压力加大至0.015--0.04Mpa,通过关闭通道的阀门大小控制进氧量,通过瞭望孔火焰成色了解窑内气氛状况,进行2.5--3小时的还原反应,使瓷品的所有氧化金属物变为氧化亚金属,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还原的彻底与否,决定了瓷品成色的好坏。 在成瓷阶段:用1小时时间,窑温从1200 oC--1280 oC。在这个阶段,坯体被高度瓷化。窑温在1275 oC--1280 oC之间是保温阶段,升温非常缓慢,其目的是让釉面均匀玻化。约1小时后熄火。 最后让窑温自然冷却到30 oC--50 oC后出窑。 出窑过程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当窑门徐徐拉开,我们就可听见窑内劈劈啪啪响成一遍,取出一件瓷品,可能不见任何裂纹痕迹,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炸裂声,令人惊奇的现象就出现了,就像在暗房冲洗照片的显影效果一样,似万花筒花卉的奇异冰裂纹渐渐显现,令人无尽遐想。 这里需注意的是:釉坯在高温熔融过程中,坯釉层中放出的气体不能浮出釉面,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当烧成温度在1275 oC-1280 oC之间时,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融石英频频会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由于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进入釉层形成光线散射,从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在经过瞬间的热胀冷缩反应釉层就成鱼鳞状叠层开裂,最终形成“莹厚如堆脂”的立体视觉效果。 龙泉青瓷冰裂纹烧成过程中保温是最关键的一个程序,也是较为复杂,难以控制的环节,烧成过程中如果保温时间短,釉面易起桔皮,并产生针孔。保温时间长了,窑温又难以控制、窑温高了,不起纹片。同时由于窑压高,瓷品变型,如果降低进气工作压力,很可能由于窑内气氛太淡,使釉中的着色亚金属被重新氧化,而退回为氧化金属,失去了美妙的色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