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六岁的美丽”原文?

如题所述

就在昨天,就在我所居住的房间隔壁,有一个6岁的男孩坠楼死去了。

我是在出事的第二天早上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悲凉。有好一阵子,我的魂灵肯定是逸出了我的躯壳飘飘地飞向了一个遥远的所在,在天之极高处云之极白处孤独地徜徉着,试图去寻那个因了其幼小而更为孤独的魂灵。我希望能够与他的魂灵再有一次邂逅。然后,我想送他一程。

我忆起来了,在头一天晚上我还曾听到了隔壁传来过女性痛不欲生的哭声。现在看来,那哭者无疑是男孩的母亲了。那母亲该是如何心如刀绞悲伤欲绝呢?

当那母亲的哭声透过厚厚的墙壁传达过来的时候,我那时正无所事事地看着窗外一如昨日的夜色,看着这偌大的水泥森林灯火璀璨,广九铁路上有一辆全封闭的空调列车咣咣当当地驶了过去,一个并不出名的矿泉水广告在我的面前极其显赫地辉煌着,其面积大得足以令人感觉到它即将破窗而入……这无疑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夜晚,平淡是同前一天,前两天……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在这时,我真切地听到了那位母亲的哭声,那哭声也确实使我产生了短暂的诧异,然后片刻之后——仅仅是片刻我就忘记了这哭声,去从事自己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了,全然没有想到就在我所居住的918号房间一墙之隔920号房间发生了那样一件痛心的事情。

我想我是记得那男孩的模样的。这几天,他和他那3岁的弟弟总在宾馆的走廊里和电梯上跑来跑去的。他大约是一个顽皮的男孩,常常风一阵地把走廊里所有的房门都敲上一遍,然后躲在一个角落窃笑,偷看我们这些被他捉弄的大人们气急败坏的样子。幸而,楼层的服务小姐们对他还是很友好的,对于我们的责问,小姐们常常宽容地解释:小孩子调皮呢。我和他只有过一次交往,那是在电梯门前,我对他说:你好。他歪着头看着我,同样大声说了句:你好,便兔子一样敏捷地跑得没了踪影。

可这男孩却死了。这6岁的男孩。

听说,那天下午他的母亲在睡觉,他和他3岁的弟弟爬到了窗台上,他们打开了铝合金拉窗,向着窗外高瞻远瞩。站在九层的高度看出去,我想这个原本平庸的世界可能会显得不那么平庸,人如蚁,路似蛇,山如黛,水似银,还有悠悠白云,湛湛蓝天,灿烂阳光……这一切对于两个男孩,特别是对这个6岁的男孩产生了什么刺激此时我仍然无法揣摸,那一刻这6岁的男孩的心里该涌出了什么样诡奇而绮丽的想像呢?反正就在这时,他突然对他3岁的弟弟说:“我会飞呢,我飞给你看……”说着,这6岁的男孩双臂一张,便像只鸟一样地飞了出去。

片刻之后,那3岁的弟弟独自从窗台爬下来,去推他们的母亲,说:“妈妈,哥哥飞出去了 ……”熟睡的母亲却没有意识到这句话所包含的危机,翻了个身又睡了。

男孩死于去医院的路上。据送他的人说,男孩死的很安详,也很平静,只是鼻孔处淌了少许的血,鲜红着如同一朵小花,开放在他那稚嫩的小小的脸上。

这美丽多么的残酷,这残酷又是多么的美丽呀。那么多的人听了这悲惨的一幕都唏嘘不已,一洒同情之泪,感叹这孩子太淘气了……可我要说,不!他不是淘气,他只是犯了一个错误,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他想飞,却忘记了自己没有翅膀啊。

难道不是吗?你,我,他,我们谁不曾有过这飞翔的欲望?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甚至直到长大成人之后,你敢说你就从来没有做过飞天之梦吗?我们梦见过太空,梦过月亮,梦过自己成了神仙,在蔚蓝色的天空上随心所欲地飞啊飞啊……谁知道这愿望竟会是伤人的刀刃?难道天真也是一种罪过?那么理想呢,难道它只是一个通往悲剧终点的美丽的路标么?这6岁的男孩是死于“飞”的愿望是确实的了。他当然还小,一个学龄前的儿童,他不懂事,不知道科学,不知道人活在世上其实对于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更不知道人要活下去来就得老老实实地遵守很多规则。他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他眼中和心中的世界里,这世界是鲜活而充满生机的。是可以由他来左右和改变的,所有的生命都是他的朋友,都能够和他沟通和交流。于山他是一块石,于水他是一条鱼,于花他是一只蝶,于天他当然便是一只鸟了……“我会飞呢”——这是男孩留给我们最后一句话,我想这句话绝对不是男孩心血来潮的信口开河,他一定是在许多个夜晚里瞪着乌黑的双眼细细想像过关于那些飞来飞去的小鸟,向它们询问有关飞翔的技巧。昨天下午,当他拉开宾馆九楼的铝合金窗,面对蓝天白云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有一个起飞的点,立刻,飞的欲望笼罩了他的身心,久久深藏于心底的理想之水猛然决坝而出,他明确无疑地感觉到丰美的羽毛一瞬间布满全身,尤其以胳膊上的羽毛最为粗壮有力,他渴望已久的某种进化已经在这一刻得到了最为完美的完成……如此,他才郑重地说出了最后的那句话,然后双翅一张,向他的世界飞去了。

“我会飞呢”——男孩的这句话平平常常的话会令多少名言显得苍白呢。

“我会飞呢”——男孩这句平平常常的话又会令我们这些少梦甚至是无梦的大人们感到怎样的一种惊心动魄呢?

其实我们也有过多梦的季节,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自己的6岁,其实我也曾幻想过飞翔啊。只是,我们都懂事的太早了,我们都被大人们小心地呵护着,我们一直没有找到那个起飞的点……所以,我们都活着并一直活到了今天。

可就在昨天,就在我们所熟悉的平庸得没法再平庸的生活中,有一个6岁的男孩却死了,只因为他想飞。

我痛惜这6岁的男孩的早夭;但我也近乎残忍地意识到了这6岁的生命所迸发出的美丽。与此同时,我还为自己为成长而付出的一种大丢失而感到了深深的悲凉。

所以,对于这个只有一面之交的6岁的男孩,我无意写一篇哀伤的悼文。望着这城市灰蒙蒙的因而让人不断丧失想像力天空,反省着长久浸泡在世俗中而日益淡薄着理想主义光芒的生活,我愈发觉得那男孩行同天使。他通体放射着圣洁之光,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必须仰视的高度上轻盈地飞翔着。倘若我的魂灵能够与他的魂灵有一次短暂的邂逅,我想我会对他说:男孩,你飞把,用你心中的那对翅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8
一个寻常的下午,一位六岁的小男孩和他三岁的弟弟爬上了高高的九楼窗户,面对着外面宽广而绚丽的世界,六岁的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对弟弟说:“我会飞呢,我飞给你看……”于是,微风中瞬间出现了一只自由飞舞的“鸟”。可惜,这是一只还没来得及长出翅膀的小“鸟”。小男孩死得很安祥,鲜血“如同一朵小花,开放在他那稚嫩的小小的脸上”。 作者还以回忆的方式追诉了他印象中的小男孩,小男孩是相当调皮的,他常常“风一样”地把走廊里的房门敲上一遍,然后躲在角落里窃喜于大人们的气急败坏,这是一个天真可爱、充满灵气的小男孩。张波与小男孩惟一一次的交往,仅仅只是在电梯门口,向他招呼一声最简单的 “你好”,但是小男孩活泼、稚气的言行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这个由时尚、潮流、消费等构造起的新的众神狂欢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会因此而让心灵蒙上一层灰土,日趋麻木于现代程序化的匆忙生活。张波也同样曾经一度困惑于这种缺少精神信仰的生活,“这无疑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夜晚,平淡是同前一天,前两天……没有任何区别”。生活的平庸乏味其实应该是源自尘封的心灵。正是在这个时候,小男孩坠楼的消息闯进了张波的生活,给他带来的震动是相当的惊心动魄的,他深深地悲痛、深深地震憾于那份残酷而又绚烂的美丽,从而也敲开了自己尘封已久的思想之门。“这美丽是多么的残酷,这残酷又是多么的美丽呀”,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的文字里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起伏,看到了张波复杂而又难以言状的情感,夹杂着惋惜、心痛,还有太多太多的惊叹、沉重。

生命的美丽,在于梦想起飞时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夺目的光芒。带着一种深情的哀伤,张波开始体察心灵,缓缓继续着关于“梦想”这一话题的探讨。相信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和小男孩一样,做着自己会飞的梦,只是谁也没有去尝试过,又或者可以说,谁都没有胆量去尝试飞的滋味。每个人都懂得,“人活在世上其实对于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要活下来就得老老实实地遵守很多规则”,可是小男孩不知道也不懂得这些道理。他只是一个孩子,不受任何人为地束缚,他又是一位浪漫的诗人,看待万物用的是一双不曾经世俗沾染的眼,带着童稚,也带着诗意。任何一个小事物、小生命在他眼中都是可喜的、珍贵的,任何一个天马行空的梦想在他脑海里都是可行的、真实的。于是,当他爬上九楼的窗台时,他看到了一个触手可及的亮点、一个梦想的起飞点,一个人们“一直没有寻找到的那个起飞点”。

小男孩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活了六个年头就戛然而止。张波为这短暂的生命感到痛惜,同时也看到了一份失落已久的美丽,看到了小男孩短暂生命的背后所焕发出来的动人的色彩,“我也近乎残忍地意识到了这6岁的生命所迸发出的夺目的美丽”。张波将“一直活到今天”的人们,包括他自己,与小男孩短暂的一生对比,他陷入了一种悲凉的思绪中。如果说,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么,人们交付给成长的却是自己最宝贵的梦想、想象力。这种沉重的筹码,让人们即使已经拥有了比六岁更多的生命,但是却没有拥有比六岁生命更眩目、更灿烂的美丽——小男孩一句“我会飞呢”就已经让整个成人世界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在张波凝重的文字下,还流露着浓烈的自省意识。他面对着这个没有梦、没有想象力的时代,真挚地反省着自己为成长付出的“大丢失”,反省着自己“长久地浸泡在世俗中而日益淡薄着理想主义光芒的生活”。相信张波也同样意识到了,太害怕失败、太自我保全的心态,使得自己、使世上的人们自愿向成长交付了自己的梦想,以程序化的生活束缚自己的想象力。这种胆怯已经快要将人们的梦想给侵蚀掉了。六岁小男孩这种天真的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坦然、无畏,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幸运地拥有?张波再次震撼于小男孩“通体放射的圣洁之光”,仰视小男孩在梦想的国度里“轻盈地飞翔”。
第2个回答  2007-11-18
品读着张波的《六岁的美丽》,我沉浸于一种极为悲凉而又深邃的震撼中,久久挥散不去。我读过许多关于执着追求理想的文章,但是没一篇能像《六岁的美丽》带给我如此巨大的震撼和感动,用心体味着这篇散文的主旨、蕴意,我可以感受到心灵正接受着一份神圣的洗礼,一份生命女神恩赐的礼物。

生命的美丽是什么?《六岁的美丽》中,张波以一位六岁小男孩令人痛心的故事,解答了这一个发人深思、深省的问题。

一个寻常的下午,一位六岁的小男孩和他三岁的弟弟爬上了高高的九楼窗户,面对着外面宽广而绚丽的世界,六岁的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对弟弟说:“我会飞呢,我飞给你看……”于是,微风中瞬间出现了一只自由飞舞的“鸟”。可惜,这是一只还没来得及长出翅膀的小“鸟”。小男孩死得很安祥,鲜血“如同一朵小花,开放在他那稚嫩的小小的脸上”。 作者还以回忆的方式追诉了他印象中的小男孩,小男孩是相当调皮的,他常常“风一样”地把走廊里的房门敲上一遍,然后躲在角落里窃喜于大人们的气急败坏,这是一个天真可爱、充满灵气的小男孩。张波与小男孩惟一一次的交往,仅仅只是在电梯门口,向他招呼一声最简单的 “你好”,但是小男孩活泼、稚气的言行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这个由时尚、潮流、消费等构造起的新的众神狂欢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会因此而让心灵蒙上一层灰土,日趋麻木于现代程序化的匆忙生活。张波也同样曾经一度困惑于这种缺少精神信仰的生活,“这无疑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夜晚,平淡是同前一天,前两天……没有任何区别”。生活的平庸乏味其实应该是源自尘封的心灵。正是在这个时候,小男孩坠楼的消息闯进了张波的生活,给他带来的震动是相当的惊心动魄的,他深深地悲痛、深深地震憾于那份残酷而又绚烂的美丽,从而也敲开了自己尘封已久的思想之门。“这美丽是多么的残酷,这残酷又是多么的美丽呀”,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的文字里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起伏,看到了张波复杂而又难以言状的情感,夹杂着惋惜、心痛,还有太多太多的惊叹、沉重。

生命的美丽,在于梦想起飞时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夺目的光芒。带着一种深情的哀伤,张波开始体察心灵,缓缓继续着关于“梦想”这一话题的探讨。相信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和小男孩一样,做着自己会飞的梦,只是谁也没有去尝试过,又或者可以说,谁都没有胆量去尝试飞的滋味。每个人都懂得,“人活在世上其实对于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要活下来就得老老实实地遵守很多规则”,可是小男孩不知道也不懂得这些道理。他只是一个孩子,不受任何人为地束缚,他又是一位浪漫的诗人,看待万物用的是一双不曾经世俗沾染的眼,带着童稚,也带着诗意。任何一个小事物、小生命在他眼中都是可喜的、珍贵的,任何一个天马行空的梦想在他脑海里都是可行的、真实的。于是,当他爬上九楼的窗台时,他看到了一个触手可及的亮点、一个梦想的起飞点,一个人们“一直没有寻找到的那个起飞点”。

小男孩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活了六个年头就戛然而止。张波为这短暂的生命感到痛惜,同时也看到了一份失落已久的美丽,看到了小男孩短暂生命的背后所焕发出来的动人的色彩,“我也近乎残忍地意识到了这6岁的生命所迸发出的夺目的美丽”。张波将“一直活到今天”的人们,包括他自己,与小男孩短暂的一生对比,他陷入了一种悲凉的思绪中。如果说,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么,人们交付给成长的却是自己最宝贵的梦想、想象力。这种沉重的筹码,让人们即使已经拥有了比六岁更多的生命,但是却没有拥有比六岁生命更眩目、更灿烂的美丽——小男孩一句“我会飞呢”就已经让整个成人世界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在张波凝重的文字下,还流露着浓烈的自省意识。他面对着这个没有梦、没有想象力的时代,真挚地反省着自己为成长付出的“大丢失”,反省着自己“长久地浸泡在世俗中而日益淡薄着理想主义光芒的生活”。相信张波也同样意识到了,太害怕失败、太自我保全的心态,使得自己、使世上的人们自愿向成长交付了自己的梦想,以程序化的生活束缚自己的想象力。这种胆怯已经快要将人们的梦想给侵蚀掉了。六岁小男孩这种天真的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坦然、无畏,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幸运地拥有?张波再次震撼于小男孩“通体放射的圣洁之光”,仰视小男孩在梦想的国度里“轻盈地飞翔”。

《六岁的美丽》这篇文章,有着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穿透纸背,直撼人的灵魂,以一种痛心的态度、开阔的境界审视着这个理想缺失的时代。如果说,世界因为缺少了理想的光环而黯淡,那么,世俗的世界也会因为重新拥有梦想而脱离了平庸俗媚。我们是否应该学会如何挣脱世俗的摆布,放飞自己的心灵,寻找到那一片被冷落已久的梦想国度?

品读《六岁的美丽》,与作者一同思索那份纯粹的、来自思考之外、灵魂深处的美丽,一份失落已久的美丽油然而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