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最有实力的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呢?

如题所述

前言:“良禽折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在讨伐黄巾乱军的过程中,地方列强崛起,趁机割据一方,于是形成汉末割据之势,东汉名存实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军奇袭乌巢,大败袁军。此时在豫州南阳,46岁的刘备三次拜访27岁的诸葛亮,最终收卧龙为己所用。正所谓: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当时的曹操、孙策等人都是势力通天,唯有出道二十多年的刘备仍然没有深厚的根基。那么诸葛亮为何选择了“风险股”刘备呢?原因自然是多样的……

出师有名:匡扶汉室,讨伐汉贼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大败袁绍,已统一北方。江东孙权孙策兄弟二人,久经江东,实力雄厚。此时的刘备,虽然也在权力场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然而到诸葛亮投奔之时仍没有自己的一块地盘。就一个老江湖而言,不能不说混得是相当失败。如果说要诸葛亮要求职,肯定要优先选择大公司,反而选择了刘备。三者之间,有一点很显然。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曹操一统北方,虽然已经把握了汉朝的权杖,但是名义上还是汉臣。加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人都认为他是居心叵测的奸雄权臣。而江东孙氏兄弟,从孙策征服江东到孙权巩固兵权,东吴孙氏集团虽然没有过多参与世间纷争,势力已不容小觑。但终究还是袁绍旧部,只能算是一方豪强。

这两方势力要么是朝中权臣,要么是地方豪强,身份上都不如刘备。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的后代,可以说身上多多少少有着汉朝皇室的血脉。而诸葛亮首先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气节上自然是高昂。其次诸葛亮祖上本是琅琊名门,也曾仕于汉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选择刘备那是顺承正派,师出有名。

然有私心:知遇之恩,潜力绩优

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诸葛亮选择刘备还是私心在其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一文之中,诸葛亮已经说出了他选择刘备的一个原因:本来自己想做个隐士——但刘备三顾茅庐盛情相邀——出于报恩才出山辅佐。由此可见,报答知遇之恩是诸葛亮出山的动机之一。因为这一说法有诸葛亮自己的背书,自然而然地成为后世长期公认的标准答案之一。

还有一点,诸葛亮出山前曹操身边已经有了众多谋士。从《三国志》和裴注的记载,粗略统计,曹操的谋士有87人,其中大师级别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从职场的思维分析,这一公司已经是老员工的天下,还都是为老板立下功劳的前辈。如果诸葛亮选择曹操,以曹阿瞒喜欢猜疑的性格,他又能做多远的位置呢?

而东吴孙权早期曾有意将诸葛亮收入门下,但诸葛亮却没有顺从,他给出的理由是: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不知道诸葛亮说这话,是不是看出了东吴君主和周瑜一样气量太小。跟了这样的老板,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做跟班。

刘备则刚好相反,三兄弟创业多年,身边既没有像样的人才,荆州也是接纳的别人体系。算得上是求贤若渴的创业型公司,给的待遇与职位也比前两者高。是到大公司从小职员做起呢?还是到创业公司做经理甚至CEO呢?作为被人称赞“卧龙雏凤,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年轻人,诸葛亮必然选择了后者。

结语:今人今世,未能尽言

作为后人处在现在的社会情境中,必定受制于当时的局限而看不清事实的真相。但是,无论诸葛亮看中了刘备的哪一点,最终他都选择了出山,成就了一段佳话。可以说,这是刘备礼贤下士,也是诸葛亮目光如炬的表现。

如果说曹操是奸雄, 那么刘备绝对可以“荣膺”枭雄这一称号。刘备的一生: 吞刘璋, 迫刘表, 坑吕布, 骗曹操, 懵袁绍, 伐孙权, 摔阿斗, 嘱孔明, 迎张松, 欺袁术,无不体现。这么说诸葛亮选择刘备,算得上中了刘备下的套。依尔等看,然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虽然当时汉朝已经四分五裂但还是汉朝江山,在诸葛亮心里还是向汉的。退一步讲诸葛亮也早已看透曹操的本意,再说曹操当时风头正盛谋士还有郭嘉等人,也不一定会被看中。
第2个回答  2020-10-31
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选择刘备才有最大的利益,因为刘备最缺人才,这样他才有发展的机会。
第3个回答  2020-10-31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曹操当时手底下已经有四大谋士,诸葛亮去难以得到重用,刘备缺少谋士,过去正好发挥所长。
第4个回答  2020-10-31
因为诸葛亮觉得曹操太过残暴,并且他深知曹操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自己去了必定得不到重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