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发生的灾害和发生的原因

马上要用,急需

  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原因如下:

  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9
洪涝——
长江中游地势平坦,多弯曲,排水不畅;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易成洪涝;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中游泥沙淤塞。
梅雨——
夏秋季节,当北上暖湿气流遭遇北方冷空气阻挡,锋面在长江一带滞留,形成一条大雨带,使得当地连续两三月的雨季。
伏旱——
大雨带提前北移,使得长江一带进入两三月的干旱季节。
台风——
势头强劲的台风登陆后可能短时间内不能减弱,继续北移,就会影响到长江中游地区。去年湖南的洪灾就是台风引起的。
另外,还有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19
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河段,一直是长江流域洪灾威胁最为严重的区域,近年来,区域内许多河段出现“流量不大,水位超高”的现象,洪灾形势更趋严峻。

充沛的水量和可能的洪水遭遇造成了该地区严峻的洪水形势,除此之外,各种研究表明,地层升降、人类活动以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演变历史都与之有着密切关系〔1~3〕。长江出峡谷后由于坡降变缓,上游来的大量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大量落淤。在地史演变过程中,该地区表现为北升南降,不论是北岸云梦泽的消亡还是南岸洞庭湖的兴衰,都与泥沙的持续淤积以及泥沙淤积位置的转移有关,而淤积又诱发了围垦筑堤等人类活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改变了中游的泥沙输移规律,同时也改变了洪水蓄纳场所的位置和容积,直接影响区域的洪水泄蓄能力。并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这种改变会呈现加速的趋势。当前情况下,中游长期存在着的具有蓄水沉沙功能的湖泊逐渐萎缩,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将发生新的变化。长江中游江湖息息相关、互相影响,一方改变将引起另一方的调整,泥沙输移规律调整将引起长江中游洪灾形势的新变化。本文试图从泥沙输移的变化分析长江中游水患加剧的原因。针对长江中游的严重水患,此前的许多研究也对泥沙淤积引起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洞庭湖容积的减小、三口萎缩引起的江湖关系调整等〔4~6〕,并分析了引起这些改变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如泥沙淤积、围垦、荆江裁弯等,这些无疑对长江中游洪水灾害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但联系本区域的演变历史,对泥沙淤积和水患的关系必须从整体的宏观角度和更深的层次上分析,才能准确认识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和将来的演变趋势,从而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势利导缓解和消除长江中游的水患。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是否会对中游的泥沙输移和洪灾形势产生影响,三峡水库的修建对泥沙的输移又有何利弊,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