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解释是什么

如题所述

汉族 [hàn zú]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我乃野云鹤、残轩阁主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1]“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2]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2]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2]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1]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1]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中文名称
汉族
外文名称
the Han nationality
别名
华夏族、汉人、炎黄子孙
人口
约13亿
方言
官话、吴语、湘语、赣语、粤语等
快速
导航
历史

人口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学

艺术

习俗
名称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3] [4] 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1] 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5] 汉族别称“汉人”、[6] “华人”,[7] “唐人”、[7] “秦人”、[8] “桃花石”[9] 等。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10] “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11] 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2] [12]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13]

汉族传统乐器演奏-笛子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13]
历史
汉族先民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中原地区为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1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2
汉族是我国56个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同时汉族也是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中国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逐渐发展而成。遍布全国,人口约10.7亿(1990年),约占总人口的92%。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和各兄弟民族之间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了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汉族的形成发展:

在汉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分期的学术讨论进行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至今仍无完全一致的结论,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则已基本上得到统一的认识。

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

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

扩展资料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第2个回答  2020-09-12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伟大成就,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有七种。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汉文(见汉字)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汉族的衣、食、住和风俗习惯从古至今颇有特色,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文明、科学、舒适已成为生活习俗发展的趋向。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婚姻家庭以牢固稳定著称。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丧葬过去行土葬,现大部分通行火葬。节日以春节最为隆重。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的节日已成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有部分人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民间尊崇孔子和儒学。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分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文字,是从殷商的甲骨文字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于是秦所作小篆通行全国。秦统一文字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说明原来六国文字仅仅是各具地方特色的同一种语言的书面表现。秦代除小篆外,还有隶书,汉末又出现了隶变的通用汉字即楷书,至魏晋南北朝盛行,一直流行至现在。虽然汉族分布地域极广,各地方言差别较大,汉文字的统一,在秦汉已经形成。这种书面语言的统一,对汉族文化的发展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国家的统一都起了重大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汉字将逐步向拼音方向发展。
第3个回答  2020-09-12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汉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人口约13亿,占中国总人口的91%。汉族使用汉字书写。汉族所用的汉语属汉藏语系,经过数千年的互动演化,现代汉语分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话、平话、晋语。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汉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海岸,有一块古老的土地,她自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形成三大阶梯。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耸立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的山峰,以珠穆朗玛峰为世界之最。第二级阶梯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其中最著名的是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大平原以及大陆架,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东南沿海丘陵和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这就是地理学上所称“中国大陆”,也是人们俗称的“中华大地”。在这块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生息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元代以后,在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下,汉族人口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年)人口达1.5亿,(何炳棣著、葛剑雄译:《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2页)。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汉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1990年的统计,全国10.39亿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92%,其中汉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江苏、浙江分别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则分别为37.58%和2.05%。
汉族所用的汉语属汉藏语系。经过数千年的互动演化,现代汉语分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话、平话、晋语。
语言学界传统认为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面做成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任,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的粤、闽、皖、鲁、川、湘、浙、苏等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也有的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穿中山装,城乡男女则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蓝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进入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第4个回答  2020-09-13
中国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逐渐发展而成。遍布全国,人口约10.7亿(1990年),约占总人口的92%。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和各兄弟民族之间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了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我国的主体民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族逐渐发展而成。分布全国,主要聚居在 黄河 、 长江 、 珠江 三大流域和 松辽平原 。人口九亿三千多万(1982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3.3%。语言属汉藏语系。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1]“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2]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2]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2]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1]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1]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1]“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2]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2]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2]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1]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1]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3] [4] 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1] 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5] 汉族别称“汉人”、[6] “华人”,[7] “唐人”、[7] “秦人”、[8] “桃花石”[9] 等。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10] “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11] 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2] [12]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13]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