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冬至是哪一天是哪天

如题所述

2020冬至是2020年12月21日,这一天是星期一。

在我国古代,冬至又称“冬节”,曾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有“冬节大过年”之称。周代,除日(年三十)和除夕不在年终,而是在冬至的前一日。那时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以冬至为首的。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扩展资料:

冬至饮食

1、羊肉汤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温补羊肉被视为冬天进补佳,选。对于老百姓来说,吃羊肉是冬季进补御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医上讲究“四季五补”,其中冬季“滋补”是时宜进补方法。冬至吃羊肉是为御寒滋补。

2、汤圆

冬至汤圆,又称冬节丸、冬至团等。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2020年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初七,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是冬季大节日。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

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扩展资料:

冬至习俗:

1、北方吃饺子

北方吃饺子在冬至这一天也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2、南方吃汤圆

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9

2020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扩展资料:

冬冬至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冬。这天北半球虽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并不是最冷的时候,所谓“冷在三九、四九”。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因而,冬至之前天气通常不会很冷。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29

2020年12月21日 

冬冬至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冬。这天北半球虽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并不是最冷的时候,所谓“冷在三九、四九”。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因而,冬至之前天气通常不会很冷。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扩展资料:

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数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暖日期的方法。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是从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般“三九、四九”时段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数九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数九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在历史发展中,各地的人们也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歌谣和顺口溜。

“数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过歌词版本略有不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16
2020年冬至时间是 2020年12月21日 18:02:12 农历: 十一月(小)初七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传统饮食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饺子团圆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种扁食不同于饺子。
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