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你好,李焕英》没哭的人是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看完就好,李焕英没哭的人很正常。告诉你们一个残酷的事情,80后90后要是拖爹妈去看,会尴尬地发现9成以上爹妈压根哭不出来,只会尴尬地跟你说一句太假。
因为那一代的人基本没有跟李焕英那么想的,也不会有李焕英那么干的。你要伪造证书让他们丢了面子,抽死你都会。女儿没有出息,白瞎养你这个废物。重生回去,老娘这辈子全是坑,就是没嫁对潜力股。健康快乐就好?客套话我都没听几对父母说过。我们上一代的特点三个字可以形容,控制欲。
所以跟剧中人有共情的人,很不幸,就是咱80后90后初为父母的人。我跟我四岁的宝就是好朋友,我们讲道理,她不对我纠正她,我不对她纠正我。以后路上希望能和她相互扶持,思想上不违背根本原则,求同存异就好。我更喜欢女儿,死了以后血脉延不延续压根不在乎。如果我老了,孩子愿意看看我,我死了她会伤心,我就非常知足了。
因为我们这代人对孩子的期许真就是那句话,你健康快乐就好。
我们这代人养娃在经济上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亏本生意,包括让孩子接受教育。比如生化环材,毕业就失业,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读博当老师,然后继续教人生化环材。这不是庞氏骗局吗?所以生娃肯定不是奔着图回报,但上几代人可就不好说了。
我们这些初为父母的绝大多数人,对子女的爱绝对比父母对我们的爱多 。自己深受内卷之苦自然理解孩子努力也未必能有好结果。自己穷困窘迫自然想为孩子留个房产好遮风挡雨,哪怕自己一无所有,也起码会说句不要孩子,免得他来这个世界受苦。对于孩子的未来早就没有什么阶级跨越逆天改命的野望,我们做不到的孩子估计也做不到。所以那一句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真的是我们这代人才普遍讲得出来的话,所以感动的也就我们这群人。
所以看电影没哭,就定义为心狠应该谈不上。
每个人性格都不一样,电影院里经常有人看的是喜剧却喜极而泣的,也有看悲剧却能笑出声音来得,令周边的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人为了展示自我的坚强,遇事都是尽量克制,即使心都碎了,但是脸上却无泪痕,你能说她心狠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5
剧中李焕英的坚韧无私、责任担当、宽容豁达,无不彰显了母亲的伟大。母爱和亲情散发的光芒,令观众纷纷动容落泪。被影片看哭的,无疑是感恩母亲、温情良善、柔肠百结之人。那么看完《你好,李焕英》没哭的人是怎样的人?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种人:
第一、与影片中家庭关系不对应的人;
第二、对片中角色遭遇缺少认知的人;
第三、母子、母女关系较为平常的人;
第四、善于控制情绪不轻易落泪的人;
第五、经历过更大悲伤眼泪流干的人;
第六、不爱以流泪表达内心感动的人。
所谓千人千面。正如每个看哭的人各有缘由一样,没看哭的人,也各怀情衷。
第2个回答  2021-06-15
《你好,李焕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我自己认为优秀在于是一部由女性导演与女性主演组成的电影,并且叙述出了一个流畅的故事。

但剧情本身并不是这部作品的加分项,因为这是一个很难让60 70年代的父母共情的电影,李焕英和贾晓玲的关系在大部分家庭是很难成立的,闯祸,叫老师,考试考49分,没考上本科伪造录取通知书让父母在升学宴上丢人,正常的父母是很难用电影中一笑了之的方式对待的。

电影中“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就好”这种话基本上现实中只会出自于对自己的孩子毫无希望的父母之口,或者说根本不会出现,在大部分父母眼里,父子与母子关系是一个不平等的关系,“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经常被使用的俗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子不言父之过。”孩子通常被看成是血脉的延续,教育变成了被套上了一种“报恩”外壳的商业化投资行为,希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由自己的孩子去完成,才是大部分家庭的常态。

然而大部分的年轻人更能对这部电影共情的原因是,电影中“健康快乐就好”更契合现在8090年代年轻人对自己的孩子,或者说设想的未来的孩子的期盼,希望孩子对自己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对自己可以直呼其名,认为父母与孩子是两条轨道上的独立的个体,互相纠正,求同存异。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更觉得何德何能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完成阶级跨越。

所以可以发现大部分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的或者说被感动到流泪的群体集中在了8090年代的人身上,但是对于上一代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甚至会觉得是一个有点让人尴尬的剧情。
第3个回答  2021-06-15
看完《你好李焕英》没哭的人,可能是性格方面原因,比较刚强泪点低。也有可能是个人的人生经历不是特别丰富,没有切身体会这部剧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是善良的人。只是个人的想法和见解不同罢了。
第4个回答  2021-06-15

看电影 哭没哭 ,跟一个人的经历和见识有关 ,跟他的感情是否丰富有直接的关系 。看场电影哭与没哭是无法衡量一个人的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