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功臣被杀被贬,为何惹祸精程咬金没事?

如题所述

俗话说,半路上杀出了一个程咬金!说实话,这个问题,就给了笔者这种感觉!

首先说一下凌烟阁功臣,又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是李世民选定的24位劳苦功高的重臣。皆知李世民属于少年才俊,年纪轻轻就成了主帅,为大唐东征西讨。后依靠玄武门之变干掉太子,威逼老爸李渊退位,29岁左右时当了皇上。

李世民既是主帅,又是“不孝子”的经历,就注定了他的人生很极端——不是恶魔,就是天使!

好在,李世民当了皇上后,选择了当个“天使”。并没有对大臣进行过杀戮。尤其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是相当看重,甚至成了他的骄傲。

就说侯君集,他之所以被杀,是因他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谋杀李世民的谋反之中。且杀侯君集之时,李世民非常悲哀,史载是: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既,侯君集啊侯君集,我不忍心杀你,而是不得不杀,但为了你,我李世民再也不上凌烟阁,去看上面那24位功臣的画像了,因为痛心!

李世民对一个参与谋反的凌烟阁功臣都如此宽容,他怎么可能对“凌烟阁功臣或杀或贬”?

至于贬,主要是指李绩(徐茂公)吧?当时李世民快病死了,因此找茬把李绩贬出京城,随后他对儿子李治说:要是李绩乖,没啥不满,等我死后,你务必把他召回了,如此一来你就对他有了恩德,可驾驭他。若他不服气,那杀掉。

要明白,历来的皇权交接都是非常时期,一个搞不好就出大乱子。所以,这是李世民在为李治铺路,虽手段不光彩,却是帝王术之一,你还真不能因此指责李世民。毕竟,李绩功劳大,影响力大,新皇上驾驭这样的臣子,属于麻杆打狼,需要极其复杂和危险的磨合。而李世民的处理,却是低风险,见效快。

笔者之所以,这么麻烦的解释此题目的上半句,究其原因就是为了证明,这个问题在描述上有点偏差。且程咬金,也并不是“惹祸精”,他的情商之高,识人之明,不亚于任何名臣!

其一,在瓦岗山被王世充打爆后,程咬金和秦琼也跟其人一样,投归了王世充,是深受王世充重用。但程咬金却敏锐觉察到了,王世充根本就不是合格的老大,迟早败亡。于是他劝秦琼:兄弟,王世充这个人是个嘴皮子货,如一个老巫婆一样,跟着他迟早咱哥俩完蛋,不如快走!

于是这才有了秦琼和程咬金,两军阵前弃王世充,投奔李世民!

其二,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法中,一度李世民落于绝对下风。程咬金都要被调离出京,出任康州刺史了。程咬金明白,这是太子党在剪除李世民羽翼,他对李世民说: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保!

这小话说得很有水平,意思就是:老大,如今对方在剪除你的左膀右臂,你也很难保全。我是打死不离开了,老大你也快点想办法自保。既传达了对李世民的忠心,同时又巧妙督促李世民,尽快行动!

敢问,这样的程咬金,哪里是“惹祸精”了?就算是《隋唐演义》,程咬金虽就有三斧子半,天天嘴炮无敌,但实际上却贼着呢。如当大德天子之时,啥都听秦琼和徐茂公的。他的惹祸,无非就是因他总坏了人家的好事,因此才有半路上杀出一个程咬金之说。既诙谐,甚至带有喜剧色彩。

那么,面对这样的程咬金,李世民如何杀?非但不可能杀或贬,相反还要让程咬金承担重任。比如,李世民驾崩时,程咬金就被委派负责保护李治。

对比李绩(徐茂公),两人虽都是瓦岗山旧将,但却是不同的。

李绩一直是帅,程咬金则一直是将。

李绩是瓦岗山三大首领之一,翟让、单雄信、李绩!影响力巨大,身上一直都有瓦岗标签,况且再玄武门之变时,李绩选择的壁上观。因此出于他影响力、能力和态度的考虑,李世民临死前折腾李绩,都属于正常。

程咬金忠心,勇猛,身上的瓦岗标签通过玄武门之变而揭掉了,因而程咬金没事,太正常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30

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大半数都死在了贞观朝,唯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刘弘基、陈咬金、唐俭、李勣、这几个人活到了高宗朝。

我们先来说一说那些没活到贞观朝的功臣结局。其中被太宗干掉的只有两人,侯君集跟张亮。侯君集其因为参与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所以被杀掉的,死得一点都不冤枉实际上侯君集在贞观朝很得李世民宠信,毕竟他曾经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如果没有想要谋杀李世民拥立李承乾的话,他一生荣耀富贵都能保全。

程咬金其实并不像演义中写的那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爱闯祸。古时候人们大都不识字,了解历史名人大都是听书或看戏,这样写是为了吸引听众。如果像现在一样按史实写,听众们可能都听睡着了。如果真像那样,程咬金也不可能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李治下诏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下面我们来说说,那几个活到高宗朝的人。

长孙无忌是凌渊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也是太宗临终托付政事的重臣,然而在高宗朝,他大权独揽,差点就把唐高宗给架空了,这种快要达到“权臣”程度的人,会有什么好下场么?何况他还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领导者,作为皇权最大的敌人,军功集团势必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落得个被迫自缢的结局,实属自己“无忌”所造成的。

作为纯粹武人的尉迟敬德,天下安定后没有了用武之地,到了晚年闭门不出,喜欢炼丹,但也活了73岁,算是高寿,最终得享天年。

刘弘基、唐俭这两个人在高宗朝没有什么作为,毕竟是贞观旧臣,他们只是活得比较久,因为在高宗朝比较低调,已经退出了权力核心,所以并没有什么事,安全着陆。

然后就是李勣,李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在高宗朝混得最好的,比题主说的陈咬金要好太多了,程咬金在高宗朝时出征贺鲁,屠杀投降平民,而被免官,后来病故,也算不上什么好结局。

但李勣的待遇那就好太多了。这主要是因为李勣这个人政治嗅觉十分敏锐,在高宗朝初期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特别是唐高宗跟舅舅长孙无忌的斗法,他始终处在一个微妙的位置,作为初唐硕果仅存的名将,他在军中的资历很深,威望很高。当唐高宗以废后跟长孙无忌掰手腕的时候,正是得到了李勣的支持,才算是彻底碾压了长孙无忌。后来深得高宗信任,出征高句丽,最终将其灭亡,在灭亡高句丽后次年病逝,高宗追赠其太尉,谥贞武。

整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混得最好,活得最久的就属李勣了,这个人的政治眼光镇不是吹牛,站队就从来没有错过的牛人。

这和程咬金的性格有关系,耿直、不藏着捏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脑子,放在身边没有威胁,笨得可爱,领导最喜欢这种人,所以领导能包容他,有事也能算了。

第2个回答  2021-01-30

李治作为李世民的第九子,在被立为太子之后竟然和李世民的才人武氏私通,这个武氏就是后来的武则天。在李世民死后,武则天按照惯例被削发为尼,后来李治当上了皇帝,在去寺庙祭祀的时候遇到了武则天,最后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把她带到了宫内。

到了宫内的时候武则天深藏内心的野心,对皇后和各位贵妃可谓毕恭毕敬,一副甘愿当奴婢的样子,很快就得到了后宫几位重要人物的认可。慢慢的,李治就沉迷在武则天的温柔当中,对皇后和贵妃等人视而不见,到了最后竟然打算废除皇后让武则天当。

随便就废除皇后这样可是会成为天下的笑柄,当时很多人都提出了反对,其中不乏一些凌烟阁的重臣,这些持反对意见的后来都被武则天给处理了。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徐茂公和程咬金却是相安无事,前者是因为站队武则天才躲过一劫,那么程咬金呢?他就是一个粗人罢了,很多人说他情商低,事实真的如此吗?

程咬金的武力值和外表一样,在追随李世民的时候就冲锋陷阵,立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后来还帮助李世民拿下了皇位。到了后来的太平盛世之后,因为只懂得打仗的程咬金没有用处了,所以李世民给他安排了一个闲职。因为李世民当时嘱咐程咬金要好好辅佐李治,所以在李治根基不稳的时候程咬金也帮了不少的忙,这让李治对他印象颇好,十分的尊敬。

接着到了李治想要让武则天掌管后宫的时候了,当时的程咬金肯定是知道这件事的,因为当时朝廷重臣基本上已经被卷入了这场是非中了。程咬金是一个武夫,对他来说这种事可能就是鸡毛蒜皮的事,他也不懂废后到底有没有影响。当然,也有可能他当时就察觉到了这件事不是随便能参与的,所以决定置身事外,当一个局外人。

在面对众人反对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其实内心已经默默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了,可是程咬金的一言不发给他们感觉是默许的,所以他们内心认为程咬金是他们那伙的。所以后来武则天在秋后报仇的时候,自然不会找程咬金麻烦了。

程咬金渐渐的看出来朝廷必然暗流涌动,最后决定归隐市井,不再参与其中,不得不说这个决定十分的明智。不然眼睁睁地看着李家天下易主,还不能发声,到时候会落一个不忠不义的名声,程咬金真的是情商低吗?从他的这几个决定来看,他内心是比谁都通彻的。

第3个回答  2021-01-29

唐朝在人们的心中,是不怎么杀害开国功臣的,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发布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可是仔细查看史书就能够看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没有几个是好死的。其实唐朝也是杀开国功臣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虽说李世民没有杀害功臣,但是大部分功臣都是被杀害了,要不就是被贬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大部分都是在武则天时期被杀的,其中就包括长孙无忌。李世民能够当上皇帝,与长孙无忌有很大的关系。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孙无忌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是没有什么战功的,可是到了关键时刻,长孙无忌发挥了作用。在唐朝建立的时候,长孙无忌的功绩很少,因此唐朝史书对他这一段的记载是很少的。在经过了玄武门之变后,长孙无忌的名字就经常出现了。

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之后,长孙无忌被封为了封刘国公,后徙齐国公、赵国公。本来对李世民有功绩的,其次在李治继位的过程中,长孙无忌仍然是有功绩的,为了让这个外甥登基,长孙无忌出了很大力。

李治登基后,按理说这个舅舅对自己的功劳最大,可是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功绩虽然很大,但是长孙无忌的结局很惨。那么李治是如何报答这位亲舅舅的呢?本来长孙无忌对李治的继位有攻,可是李治的做法就让人匪夷所思了,他亲自处理了亲舅舅。

李治不问青红皂白就将长孙无忌流放了,史书对此记载为“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就是说,长孙无忌的流放是无缘无故的。这就让人们有点看不懂了。

不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功绩太大,让李治产生了忌惮。后来长孙无忌被逼自杀,就连远房侄子都没有逃过此劫。李世民晚年时期,太子李承乾谋反,结果凌烟阁功臣之一的侯君集也参与了,不过侯君集一直不承认参与了谋反。

无论是哪一位皇帝,对谋反都是无法忍受的。于是李世民将侯君集的家人杀死,仅剩下一个儿子没被杀,这也算是给侯君集留下一个后人。郧国公张亮的结局也没好到哪里去,张亮举报侯君集谋反,可是他也被人诬陷为谋反了,张亮被“竟斩于市”。

凌烟阁功臣中,大部分人都是没有善终的,要不就是被贬职。可是一个人却是例外,他就是卢公程知节,也就是人们熟悉的程咬金。程咬金不仅仅没有被流放和贬职,甚至是成为了皇亲国戚。长子程处默袭爵卢国公,次子程处亮娶了唐太宗的女儿清河长公主。

这还没完,小儿子程处弼还官至右金吾将军,就连小孙子程伯献,也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做到了将军。不过仔细查看李世民杀害的凌烟阁功臣就知道,李世民杀的都是关陇集团的人员,这个关陇集团影响了历史将近四百年的时间。绝不是小人物可以做到的。

那些草根武将或者是破落户类型的武将李世民倒是没杀,这其中就包括程咬金。程咬金不是草根武将,他是北齐的关东子弟。不过这时候的关东子弟已经破落了。所以在当时来说,程咬金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绝对对皇权造成不了任何威胁。

要知道隋朝的灭亡,就与关陇集团有很大的关系。李渊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次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对关陇集团不可能不多加防范,为的就是子孙后代可以永保江山。李唐的建立就与关陇集团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李世民以及后来的皇帝,不可能不对关陇集团进行防范。

第4个回答  2021-01-29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的狠毒在历史上也是可以排上名次的。为了争宠,杀掉了自己的孩子,为了成功当上皇帝,杀了不少的开国功臣。当然,她杀的这些都是反对她的人,武则天也因此获得了自己的威严。

但是程咬金这个大功臣却躲过去了,他在辞官后,安度晚年,也算得上是享清福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武则天不想杀程咬金吗?

程咬金在年轻的时候就跟随李密,也是李密为之骄傲的四骠骑之一,无奈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李密投靠了将军李渊,而程咬金则被王世充抓去做了俘虏。王世充也很看中程咬金的军事才能,舍不得杀掉,还选择了重用程咬金。

程咬金深知王世充的为人,于是他和秦叔宝合谋,投靠了李渊。李渊呢,又让程咬金秦叔宝去侍奉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也是个爱将之人,所以程咬金在李世民手下也是如鱼得水,为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登基,也是程咬金亲自率飞骑军护卫太子李治回朝继位的。

李治专宠武则天,程咬金心里也是反对的,但是他并没有正面参与反对武则天的事情,武则天内心就是想除掉程咬金,也没有正经的由头。在加上程咬金这个人在朝中和百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主要的原因还是武则天被立皇后之时,程咬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晚年的程咬金已没有了年轻时聪明和眼见,还在公元656年的时候,因为王文度的事情自己辞官,回家安详晚年。

公元665年,程咬金在长安怀德里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