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起源

如题所述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雅称楹联,以其悬于楹柱遂名。产于唐,源于偶句,是桃符蜕变而来。桃符源于古人在门的两侧绘雕二神,左神荼、右郁垒,桃木制材,辟邪镇宅。后增藻吉词,蔚成春联。

扩展资料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都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要求字数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 对立、语意相关。从形式到内容要形成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作对时应注意上下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需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每联中第1、3、5字不要求平仄相对,但2、4、6字必须平仄相对;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07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是由两串等长、意思完整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它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色、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楹联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规律,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楹联的起源,最早可追溯于避邪的桃符。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载:“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便在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一风俗被人们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追答

百度百科上都有哦,非常详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