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的历史

如题所述

  三台县以县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历史悠久。三台古为郪县、涪城县地,以县西三台山得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有郪县,南朝萧梁时置涪城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 年)涪城县并入郪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县入潼川州直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县,迄今共历2198年。
  一、郪县

  唐《元和郡县志》载:“郪县,本汉旧县,属广汉郡,以郪江水为名也”。宋《太平寰宇记》:“以郪江为县名。”旧府、县志亦如其说。因此,郪县是以郪江水命名的。

  西汉时有郪县,无争议。但晋代是否有郪县,过去曾有三说:一说省并,宋《舆地广记》:“郪县,二汉属广汉郡,晋省之置伍城县。”此说无省并时间和依据。二说复立,《四川政区沿节与治地今释》:“郪县,李雄时,复置。”亦未说明复立年月及原因。两说均难于置信。三说存在,《宋书 州郡志》广汉太守条:“郪县令,汉旧县。”又据志首例言称:“自汉至宋,郡未改移者,则注云‘汉旧’。”由此可见,自汉至宋,郪县未曾有所省、立、变动。《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注:“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晋志》脱此县)。”同书《李特雄期寿势志》载:李雄、李骧“既克成都,众皆饥饿,骧乃将民入郪、(王)(五)城食谷芋。”而《晋书 载记》和《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所载均与此同。

  清《潼川府志》和《四川通志》载:“汉置郪县,属广汉郡,后汉至晋因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亦载:晋代郪县,五城县并存。特别是《华阳国志》为东晋人常璩所著,《宋书》为南朝梁沈约撰,比《舆地广记》要早600至700年,较接近实际。《大清一统志》记得更为明确:“按《晋志》无郪县,而王长文传曰:‘广汉郪人’,又《华阳国志》、沈约《宋志》皆记有郪县,其未尝废可知!”清代著名校书家顾广圻,在嘉庆十九年(1814)校勘《华阳国志》时即注云:“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之(今本《晋志》脱郪县)。”据以上所考。西汉已有郪县,晋代仍有郪县,属广汉郡,县城在今县南?江乡,至南朝梁才撤并入北伍城县。
  二、北伍城县

  《大清一统志》载:“中江至绵州流入,经中江县南又经府(潼川)城南入涪江,即古伍城水也。”《水经》涪水注:“涪水又南,枝出焉,西迳广汉五城,为五城水。” 刘宋元嘉九年(432)分广汉郡地置新城郡,置北伍城县为郡治,因县城(今潼川镇)位于伍城水口之北,故名北伍城县。

  北伍城,旧志多载南朝刘 宋元嘉中建,但亦有两说:民国《三台县志》载:“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改?县为北伍城县,分属广汉郡。”并注明源于《宋书》,但查《宋书。州郡志》,广汉郡条载:“郪县令,汉旧县。”“伍城令,晋武帝咸宁四年立。”新城太守条又载:“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广汉立”,“北伍城令,《何志》新分五城立”,而无“晋武帝改郪县为北伍城县”之文,民国《三台县志》晋立北伍城县之说,显系因《晋志》脱郪县,作者将原属一郪县地的五城县(今中江县)与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混同了。二是《大清一统志》潼川府表新城郡栏宋置齐废;《四川通志》三台县条载:“齐废北伍城后,郪县亦省。”今据《南齐书。州郡志》载: “郪,旧曰伍城,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新城郡,改县名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潼川州条载:“宋置新城郡,齐因之,梁末置新州。”又据《陈伯玉文集 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记“八代祖祗,自汝南仕蜀为尚书令。其后,蜀为晋所灭,子孙避晋不仕,居涪南武东山,与唐、胡、白、赵五姓置立新城郡,剖制二县(按:指北伍城与怀归县),而四姓宗之,世为郡长。萧齐之末,有太平者,弟兄三人,为郡豪杰。梁武帝受禅,网罗英豪,拜太平为新城郡守。”又《陈孜墓志铭》:“五代祖太乐,梁大同中为本郡大司马,生高祖方庆,属梁乱,始居新城郡武东山,生大父汤,为郡主簿。”此记结合前段引文说明“立郡、制县”始于刘宋,一直沿至梁末,是比较可信的。再考唐《元和郡县志》梓州条载:“宋于此置新城郡,州(郡)城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宋《皇朝郡县志表》:“宋元嘉九年(432)割广汉郡于此置新城郡。”据此,刘宋置新城郡,北伍城县的时间也基本解决。而《四川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图集》均载:刘宋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历经齐、梁、魏、周,至隋才改名?县。因此,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置北伍城县,属新城郡,并以县城(今潼川镇)为郡治,直至隋改名?县。明初并?县入州,清雍正时于此置三台县迄今。
  三、涪城县

  宋《太平寰宇记》涪城县条载:“涪城水在县北,从绵州巴西郡界流入县界,却入郴县。”可见县因城临涪水以得名。

  涪城县建置曾有两说:一是民国《三台县志》:“晋惠旁分涪县地置涪城县。”《绵州地志表》:“晋惠帝元康六年分涪县地置涪城县,属梓潼郡。”查《晋书》、《宋书》等正史,皆无晋惠帝置涪城县记载,此说难于置信。二是《旧唐书 地理志》绵州涪城县条:“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涪城及潼县,隋改潼为涪城。”查《晋书》、《宋书》、《隋书》以及唐《元和郡》均无东晋在四川境内置始平郡之文,(《晋书 地理志》雍州条,载有东晋先后在武当、襄阳侨置始平郡)五代时《旧唐书》始提出东晋置台平郡之说。似亦未可据信。《四川郡县志》在晋代涪城县条下引《元和志》:“晋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并称“《宋志》,《齐志》,梓潼郡皆治城县”,可见它将涪县与涪城的时间地点相混淆了。因为晋代并未在今三台境内置过涪城县,此说亦不合史实。今考《南齐书 州郡志》载有“始平僚郡”,《直隶绵州志》载:“《州旧志》涪城县,在今州东四十里入潼川界,距潼川府西北六十里,俗呼涪城坝,《元和志》涪城本涪县地。萧齐时侨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郡,周改安城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安城县,十六年,改涪城县属金山郡,唐初属绵州,大历十三年割属梓州。”《大清一统志》、《潼川府志》、《四川通志》、《四川郡县志》均载,萧齐置始平僚郡,梁改为始平郡,置始平县为郡治,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古今地名辞典》均同此说,因此,根据上述考证,南齐置始平僚郡,无属县,萧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并分涪县地县始平县为郡治,西魏改郡为涪城,治地在今县北花园乡。涪城县,直至元朝初年并入郪县是符合史实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6
三台  三台   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三台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唐代,尚书省又称中台、中书省又称西台、门下省又称东台。
第2个回答  2012-09-23
三台历史很出名的。现在的三台更有特色。比如悟空易购的发源地就在三台。全新购物模式。
第3个回答  2012-01-06
已经有了
我就不说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