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屈原 、、 项羽 的史料、、或写作材料

要比较经典的,,屈原除了汨罗江这一段,,项羽除 乌江这一段,,其他的写作材料,谢谢,,,字数不要太多,,好吗?
要精,,,,少点,,,太多了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时期的外交
春秋以来,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被大国吞并。到前403年左右,形成了七个大国〈燕、赵、魏、韩、齐、楚、秦〉并立争雄的局面。这以后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历史上把这180多年叫做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各国间斗争激烈,攻伐连年,政局动荡。诗人屈原就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战国后期。战国七雄的实力并不平衡,而且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实力不断消长。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国实行了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曾一度强盛过。魏国经李悝变法,还曾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可惜他们的改革不彻底,又加上所处地势不利,很快又衰落了。燕国处在偏僻的北方一角,努力开拓东北的疆域。经过燕王哙的禅让,也算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没有充分地完成,所以“凡天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只是受到战祸较少,还能偏安一方而已。剩下齐、楚、秦三国,开始还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以后,努力增加生产,鼓励人民战斗情绪,十年之后,国富民强,连年攻击各国,成为其他六国的严重威胁。由于秦的强大,其他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已不是敌手。于是有一批策士提出了“合纵”的主张,就是从燕到楚,南北六国联合成一条纵线,共同反对西方的秦国。主张合纵的代表人物叫苏秦,前334年,他说动了燕文侯,资助他游说六国,建立起合纵组织。前318年,苏秦约纵六国攻秦,楚怀王曾为纵长,可惜被打败了。与此对立的,秦国也组织一批策士提出了“连横”的主张,就是西方的秦国与东方六国中的某一国家结成联盟,形成一条东西向的横线来攻击另一个国家。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前328年,张仪为秦相,推行连横政策,很有成效。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七国争雄的斗争,基本上就是合纵连横的斗争。

[编辑] 楚国的外交
在秦、楚、齐三国中,秦和楚又是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国家,而且秦占优势。所以楚国只有和齐国联合,才能和秦国相对抗。而秦只有破坏了齐楚联盟,才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实现她统一六国的大业。这就是屈原所处时代楚国的外交形势;就楚国内政方面来说,要想富国强兵,战胜秦国,就一定要加强法治,限制贵族特权,举贤授能,发展经济实力。屈原提倡变法,反对腐败的贵族统治;主张合纵,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正是从战国七雄争霸的形势出发,符合楚国长远利益的正确方针。

[编辑] 屈原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齐抗秦。足见屈原曾是楚国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官员。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编辑] 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9]”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以为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10]”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11]”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 (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编辑]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区)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国人民一样,一方面责怪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以至使怀王死在秦国,又责怪他不该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编辑] 以诗歌抒发心情
从顷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国基本上被秦国掌握,俯首听命,不敢动弹。屈原对此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眼看着国势日弱,民生多艰,只好以诗歌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姓项名籍,字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芈(读音mǐ)心(又名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项羽武勇天下无敌,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少有大志
《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其叔父项梁因此不满他,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他兵法,但项羽略知大意以后,便不肯全部学完。

后来项梁因为杀了人,连同项羽逃亡到吴中(今江苏南部)躲避仇人。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治在今江苏苏州)时,项羽跟项梁一起旁观皇帝出巡,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吓得项梁急掩其口,从此对项羽另眼相看。

[编辑] 起兵反秦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到了九月,会稽守殷通打算反秦,找项梁商议,但项梁和项羽杀了殷通(初项梁起兵,率领项羽进入会稽守公堂,待试探会稽守无意谋反[来源请求],项羽便拔剑相向,史书记载当时项羽力搏,或杀了数十到一百人左右),自行举兵反秦,不久便召集了精兵八千人。项梁自任为会稽守,项羽则任裨将。

后来项梁率领八千人渡过长江,得到一些反秦军队的归附,兵力增至六、七万人,进驻下邳。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嫡孙芈心,立他为楚王,仍号楚怀王,以争取楚地民心。

[编辑] 巨鹿之战
主条目:巨鹿之战
项梁后来在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杀死,章邯其后率军攻赵,大败赵军,赵王赵歇退至巨鹿(又名巨鹿)。楚怀王自定陶之败后迁至彭城,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并封项羽为鲁公。

宋义军到达安阳后停止前进,在当地停留了四十六日。项羽建议进兵,但宋义不接纳,项羽便杀了宋义,楚军诸将不敢反抗项羽,拥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派人禀报怀王,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前207年,项羽进兵巨鹿,项羽命令部下在渡河后砸碎锅子与凿沉船只,意谓不得胜就死,后世称之为“破釜沉舟”,意谓决一死战的意思。最后项羽九战九胜,以属下二万余人大破秦军三十万。其他反秦诸侯军望风归附,项羽辕门召见时,全部吓得跪行,无一敢抬头看项羽。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为各路诸侯军队的统帅。

秦将章邯其后率所部向项羽投降,项羽担心降兵可能生变,于是命楚军在一夜间在新安城南杀掉秦降兵二十余万人,但却没有杀死仇人章邯、秦长史司马欣和都尉董翳。

[编辑] 进入关中
项羽继续向关中进军,但沛公刘邦已经抢先一步占领秦都咸阳,刘邦的部下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当时项羽统率四十万军队,而刘邦只得十万人。范增游说项羽铲除刘邦,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但席间没有杀他,刘邦平安离去,后世称此宴为“鸿门宴”。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杀秦降皇子婴,烧秦宫室。

[编辑] 自立为王
这时有人劝说项羽留驻关中,可成就霸业,但项羽没有留在关中的打算,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之后,项羽尊怀王为楚义帝,仗著灭秦功高,另行分封天下。他把原来六国的土地封给有功的部下和其他反秦军将领,而将六国的国王封到偏远地带;又违背与怀王之约,把原本应为刘邦所有的关中,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将刘邦封到汉中当汉王。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这些不当的分封措施,使得一些人对项羽不服,埋下了日后项羽多面受敌,因而失败的种子。

项羽不久把义帝徙至长沙郴县,暗中命人在半途杀死他。同年田荣起兵自立为齐王,又派兵支援陈余击败常山王张耳,陈余复立代王赵歇为赵王。

[编辑] 楚汉战争
主条目:楚汉战争
前206年,汉王刘邦出兵占领关中,项羽因在齐地用兵,没有全力攻击刘邦。前205年,汉军趁此机会联合五国诸侯军队共五十六万人攻楚,占领彭城,项羽闻讯自齐地率三万精兵回救,大败汉军,汉军损失数十万人,睢水中的尸体甚至堵住了江流,刘邦侥幸逃脱。

项羽率兵向西追击,汉军坚守荥阳,令楚军无法再向西前进。前204年,荥阳危急,汉将纪信扮成刘邦出城投降,刘邦趁机西逃,项羽知道中计后大怒,烧死纪信,楚军不久攻占荥阳。

此后楚汉两军在今河南省地区成拉锯局面,然而韩信所率汉军在黄河以北地区屡胜,彭越也率领部众在楚军后方攻击,形势开始对项羽不利。

前203年,楚汉议和,平分天下,以鸿沟为界,西归汉,东归楚。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不久背约,出兵攻楚。刘邦约定韩信及彭越合击项羽,可是二人却按兵不动,结果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以事成后裂土封王利诱韩信及彭越出兵,终于使他们带兵会合刘邦。

[编辑] 乌江自刎
前202年初,汉军三方共四十万在垓下以十面埋伏之势围住项羽军队,并让士兵以楚地方言唱歌,让项羽军误以为他们的家乡已经被汉军掌握。这“四面楚歌”之计,使项羽的军队军心涣散。不久,楚军粮尽,兵员大减,项羽和他宠幸的虞姬在此际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后,项羽率精锐骑兵决定突围。

项羽率八百余人突围,汉军以五千骑兵紧追不舍。渡过淮水以后,项羽的骑兵只剩下百多人。项羽在阴陵迷路,向路边的农夫问路,农夫谎报路径,使项羽军迷失在大泽当中。

项羽到达东城时只剩28骑,被汉军骑兵追至。项羽思量自己不能脱身,于是对部下表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并非是自己作战不力的责任,然后带领自己的骑兵突击,杀死了汉军的一个将领,汉军的骑将“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由于项羽把骑兵分成三队,汉军不知道项羽真正的位置,只能分散军队包围。项羽又突然冲下去,杀死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伤近百人,自己的二十八人只损失两个,以此作为自己强悍战斗力的证明。

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预备了船给他渡江,但项羽说他以前带领江东子弟八千渡江,如今竟无一人可以回来,没有面目见江东父老,所以不肯渡江。项羽命令士兵全部下马步战,最后楚军全部战死,项羽独自力战汉军,杀数百人,但也受了几十处伤。这时他看到老朋友吕马童,便说“听说汉用千金、万户侯买我的人头,我就做个人情给你吧”,然后自刎而死。项羽的尸体为吕马童等五人所得,他们各自得到奖赏。项羽死后,西楚其余地方皆向汉投降,汉王在谷城以鲁公礼安葬项羽。

[编辑] 评价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书中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后)头衔的人。

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则怜的妇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曾迁逐义帝,用兵赶尽杀绝。虽名为霸王,其实民心尽失。

唐代才子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北宋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题乌江亭》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赞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有词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编辑] 文化影响
项羽的武勇和其个性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项羽性格刚烈,甚至刚愎自用,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但他宁死不愿愧对江东父老,和他与虞姬悲壮美丽的爱情,也为历代追思,是“霸王”一词的专属者。

三国时代的勇将、东吴势力的奠基人孙策因为武力过人,英勇异常,被人美称为“小霸王”。

中国传统戏曲中多有与项羽有关的内容。如近代京剧中有名剧霸王别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06
自立为王
这时有人劝说项羽留驻关中,可成就霸业,但项羽没有留在关中的打算,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之后,项羽尊怀王为楚义帝,仗著灭秦功高,另行分封天下。他把原来六国的土地封给有功的部下和其他反秦军将领,而将六国的国王封到偏远地带;又违背与怀王之约,把原本应为刘邦所有的关中,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将刘邦封到汉中当汉王。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这些不当的分封措施,使得一些人对项羽不服,埋下了日后项羽多面受敌,因而失败的种子。

项羽不久把义帝徙至长沙郴县,暗中命人在半途杀死他。同年田荣起兵自立为齐王,又派兵支援陈余击败常山王张耳,陈余复立代王赵歇为赵王。

[编辑] 楚汉战争
主条目:楚汉战争
前206年,汉王刘邦出兵占领关中,项羽因在齐地用兵,没有全力攻击刘邦。前205年,汉军趁此机会联合五国诸侯军队共五十六万人攻楚,占领彭城,项羽闻讯自齐地率三万精兵回救,大败汉军,汉军损失数十万人,睢水中的尸体甚至堵住了江流,刘邦侥幸逃脱。

项羽率兵向西追击,汉军坚守荥阳,令楚军无法再向西前进。前204年,荥阳危急,汉将纪信扮成刘邦出城投降,刘邦趁机西逃,项羽知道中计后大怒,烧死纪信,楚军不久攻占荥阳。

此后楚汉两军在今河南省地区成拉锯局面,然而韩信所率汉军在黄河以北地区屡胜,彭越也率领部众在楚军后方攻击,形势开始对项羽不利。

前203年,楚汉议和,平分天下,以鸿沟为界,西归汉,东归楚。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不久背约,出兵攻楚。刘邦约定韩信及彭越合击项羽,可是二人却按兵不动,结果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以事成后裂土封王利诱韩信及彭越出兵,终于使他们带兵会合刘邦。

[编辑] 乌江自刎
前202年初,汉军三方共四十万在垓下以十面埋伏之势围住项羽军队,并让士兵以楚地方言唱歌,让项羽军误以为他们的家乡已经被汉军掌握。这“四面楚歌”之计,使项羽的军队军心涣散。不久,楚军粮尽,兵员大减,项羽和他宠幸的虞姬在此际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后,项羽率精锐骑兵决定突围。

项羽率八百余人突围,汉军以五千骑兵紧追不舍。渡过淮水以后,项羽的骑兵只剩下百多人。项羽在阴陵迷路,向路边的农夫问路,农夫谎报路径,使项羽军迷失在大泽当中。

项羽到达东城时只剩28骑,被汉军骑兵追至。项羽思量自己不能脱身,于是对部下表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并非是自己作战不力的责任,然后带领自己的骑兵突击,杀死了汉军的一个将领,汉军的骑将“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由于项羽把骑兵分成三队,汉军不知道项羽真正的位置,只能分散军队包围。项羽又突然冲下去,杀死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伤近百人,自己的二十八人只损失两个,以此作为自己强悍战斗力的证明。

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预备了船给他渡江,但项羽说他以前带领江东子弟八千渡江,如今竟无一人可以回来,没有面目见江东父老,所以不肯渡江。项羽命令士兵全部下马步战,最后楚军全部战死,项羽独自力战汉军,杀数百人,但也受了几十处伤。这时他看到老朋友吕马童,便说“听说汉用千金、万户侯买我的人头,我就做个人情给你吧”,然后自刎而死。项羽的尸体为吕马童等五人所得,他们各自得到奖赏。项羽死后,西楚其余地方皆向汉投降,汉王在谷城以鲁公礼安葬项羽。

[编辑] 评价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书中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后)头衔的人。

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则怜的妇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曾迁逐义帝,用兵赶尽杀绝。虽名为霸王,其实民心尽失。

唐代才子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北宋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题乌江亭》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赞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有词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编辑] 文化影响
项羽的武勇和其个性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项羽性格刚烈,甚至刚愎自用,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但他宁死不愿愧对江东父老,和他与虞姬悲壮美丽的爱情,也为历代追思,是“霸王”一词的专属者。

三国时代的勇将、东吴势力的奠基人孙策因为武力过人,英勇异常,被人美称为“小霸王”。

中国传统戏曲中多有与项羽有关的内容。如近代京剧中有名剧霸王别姬。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主要著作:

《天问》,《哀郢》,《离骚》

《九歌》:九歌·大司命,九歌·东皇太一,九歌·东君,九歌·国殇,九歌·河伯,九歌·礼魂,九歌·山鬼,九歌·少司命,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歌·云中君

离 骚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07-10-04
屈原简介 (约前304-前278年)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主要著作:

《天问》,《哀郢》,《离骚》

《九歌》:九歌·大司命,九歌·东皇太一,九歌·东君,九歌·国殇,九歌·河伯,九歌·礼魂,九歌·山鬼,九歌·少司命,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歌·云中君

离 骚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个回答  2007-10-03
  【屈原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故事是悲惨的,但“屈原精神”永远是伟大的。二十一世纪初,中华民族迎来了复兴的重要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屈原精神”无疑是一面不朽的旗帜。高擎“屈原精神”这面旗帜,就可以向崇洋媚外者开火,向随波逐流者开火,向同流合污者开火,焕发爱国报国的热忱,焕发刚正不阿的正气,焕发求索创新的壮志。只要中国人民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步调一致,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于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