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如何被强秦灭亡的?

如题所述

魏国强秦灭亡的过程:

赵国被秦国灭亡后,秦国即想南下灭楚国,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国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国,再伐楚国。

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扩展资料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

公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尤其对西邻秦国,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

这种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崛起,根源在于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其巨大威力的两条强国之路:一是积极变法,二是急贤亲士。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

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由于废除世袭制度,一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

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魏国末期:公元前225年,秦国兵分两路,分别进攻魏国和楚国,秦军主帅为王贲,一路长驱直入,迅即攻到魏国国都大梁城下。无奈大梁城池坚固,城内又是粮草充足,秦军数度强攻,皆无功而返。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

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洪流,就在离城数里之处轰隆而过,而大梁城的地势,远低于黄河的河床高度。

王贲于是命军士于大梁城西北开渠,引黄河之水,筑堤壅其下流。时值初春,正是春汛时节,秦军冒雨兴工,王贲亲自催督,渠成,雨一连十日不止,水势越发浩大。随着王贲一声令下,决堤通沟,洪水泛溢,大梁城顿成泽国。

城墙久浸于水中,不免颓坏,秦兵乘势而入,大梁于是告破。见大势已去,魏王假只得请降。王贲尽取魏地,为三川郡。魏国就此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7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君主为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魏国的存在时间共179年。在这不到200年的时间中,魏国有至少100年的时间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特别是在战国前中期,魏国更是率先称霸,在综合实力上遥遥领先于秦国、韩国、赵国、齐国、楚国、燕国等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的魏国,到底有多强大?对此,在笔者看来,巅峰时期的魏国,差一点就消灭了赵国和秦国。



首先,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和赵国一共投入了100万左右的大军,展开了一场决战战国历史走向的大战。但是,在战国初期,也即秦国和赵国都没有崛起之前,魏国差一点消灭了这两个诸侯国。一方面,在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以李悝为相,变法图强,魏氏迅速强盛。在此基础上,魏国又拜吴起为将,全面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以此窥视秦国的关中地区。对此,秦国的秦简公、秦惠公屡屡攻魏,意欲夺回西河之地,皆被吴起所败,吴起乘胜攻入关中,势如破竹,促使秦国无法抵抗。



在此背景下,公元前389年,秦国决定背水之战,或者可以说是殊死一搏,彼时,秦惠公起兵50万与魏军决一死战,吴起在阴晋一战中,以五万之卒大败秦军,秦国此战大败亏输,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由此,在阴晋之战后,秦国主力损失殆尽,对于强大的魏国来说,完全可以趁胜追击,从而消灭秦国。不过,因为秦国当时地处偏远之地,也即秦国疆域对于魏国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加上魏国的重心是在中原地区争霸天下。因此,魏国没有对秦国乘胜追击,但是,即便如此,魏国依然在河西之地实现了对秦国的长期压制,也迫使秦孝公大胆启用商鞅,以此变法图强。



另一方面,就赵国来说,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也曾长期被魏国压制。对于魏国来说,魏武侯这位君主在位时,曾派遣大军越过赵国,消灭了中山国。魏国在占据中山国之后,无疑在战略上实现了对赵国的包围。同时,在桂陵之战,也即围魏救赵中,魏国精锐的魏武卒更是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虽然在桂陵之战中,齐国孙膑击败了魏国庞涓。



最后,但是,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赵国都城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也即除了战国末期的秦国,魏国也曾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不过,因为齐国给予的压力,魏国最终从赵国撤军。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如果不是齐国出兵,魏国完全有机会继续扩大战果,也即消灭“胡服骑射”之前的赵国。总的来说,经过魏文侯、魏武侯这两位君主的努力,魏惠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带领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这场史称“逢泽之会”的朝会,是魏国走到他历史巅峰、成为新一代霸主的标志。当然,自魏惠王之后,魏国走向了衰落,不过即便是衰落后的魏国,依然在战国七雄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以求合纵反秦,结果失败了。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打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后由于秦国不断的压迫,局势越来越严峻。这时,公子无忌出现,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公子无忌又名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不过,战后魏王对他开始猜疑,更兼秦人又使用历久不衰的反间计,使魏王免去他的要职。于是信陵君终日借酒浇愁,并含屈而终。信陵君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27
因为当时的魏王刚愎自用,不懂得灵活变通。在经济上被秦国制约,最终被秦国的强大军队打败了。
第4个回答  2021-01-27
因为魏国在当时并不太注重军事的发展,而且秦始皇在当时一直养精蓄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