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学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该创设活动化、开放性、参与性强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实现学生思维的自主放飞
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因此,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实在是培养富有主动精神和创意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中之要。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有宽松的环境和充足的空间。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深情,学生置身宽松、愉悦、安全的氛围之中,他们会无拘无束,无所不敢,无所不能,参与的欲望、表现的激情自然会释放出来。
二、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先让每个同学用一种喜爱的学具拼摆,然后小组合作拼摆,在个体不同摆法的基础上,相互合作,相互接纳,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优势。整体拼摆活动伴随着说(用了多少个什么学具)、比(比哪个拼的图形多、美,哪一组合作好)、帮(组内相互激励帮助)等环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经历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体验了自主学习的艰辛与乐趣。老师在整个活动中始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采用多方位的自主学习评价
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看课本做做练习;第三种是看课本后能够自己作简单的总结,找出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不同章节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阅读时,眼睛首先从书本或屏幕上感知文字或图象的信息。然后大脑进行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思维活动从中提取、处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思考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时遇到问题就要思考。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能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而一,达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
4、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应从“教”的角度来唤醒学生“学”的意识,尤其是对于缺乏认知基础,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适当地加大教师指导所占的比重。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主动探究、学习。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而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以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呢?我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1) 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他们能准确地掌握知识,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指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分数的连乘应用题时,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a、看题、读题、审题,要求学生观看例题中的情景图,获取信息。 b、通过信息画出线段图和写出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c、以等量关系式为突破口列出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利用“思考—问题—点拨—解答”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让给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2) 操作——培养探究兴趣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学习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学生愉快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提高动手操作应用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a、引导操作,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并说出它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b、让学生感知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c、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之间的关系能得出什么结论?从而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观察感知,理解思维而使学生发现和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使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实际操作的能力,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 讨论——组织小组学习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途径是多方面的,而小组学习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中的例题转换成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书中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情景图,然后提出问题: a、从情景图的分析说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b、每两个进行比较大小的分数有什么特点? c、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针对这三个问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而且促使学生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表达的能力,感悟到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4)反思——进行自测自评
在每节课的末尾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测自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实践与反思,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后的愉悦心情,又使学生感受到仍有待努力的地方。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新授后,让学生进行自测自评。 a、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学会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b、你是怎样学会的?学生回答:“通过情景图的观察,从分数单位入手,联系到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而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c、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我还想知道,如果一个整数与一个分数在一起进行加减应如何计算”? d、你今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学生回答:“要善于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及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这样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自测自评,让学生回顾每节课学习中的得与失,说出学习的目标与愿望,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有效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