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

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

扩展资料;

上火是人们对人体出现一些中医火热症状而导致的病证的俗称。《尚书》中对火的属性概括为“火曰炎上”,即火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的特点。《黄帝内经》也对火的生理病理作了详细的论述。中医对火的认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明确论及上火,却年代较迟。

最早记载“上火”的是明代《本草蒙筌》中关于“上火疮”的论述,可见当时也以疮疡作为上火常见的病症。上火中的“上”表示方位,指位置在高处外,另外,还有点燃等意思。上火作为名词时,表示人体上部的火热病症;作为动词时,可表示发生火热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为什么会发生“上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8
上火是中医的理论,西医一直没有明确支持

中医专家谈上火

上火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广义的症状,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等症状,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黄痰等症状,肝火会有一些烦躁、失眠、女性会有乳房胀痛等。

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正常意义上说来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须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为实火。另一种情况阳是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

上火还有什么含义?

上火中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表现的部位,再就是表示的一个动词也就是产生火了。一般人认为上火的具体表现一般在头面部居多,实际上中医认为人体是联系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那么人体的邪火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自身引发的还是外界因素导致的?

中医认为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总的说来还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
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嘴里长了小泡、溃疡,牙齿疼痛、出血,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你“上火”了,有的地方(比如我的老家)也把它叫做“虚火”,这似乎是比较“规范”的中医说法,我查了一下,《辞海》收了“虚火”,但没有“上火”。然后你想到你可能是吃了什么“火气”比较大的食物引起的,因为据说有无数的食物吃了都容易“上火”。你可能就想到要喝凉茶,或者吃牛黄解毒片(丸)之类的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清热、降火。在听说中药不能乱吃之后,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现代医学怎么看待“上火”?“上火”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富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并不是说中国人的身体比较特殊,只有中国人才会“上火”,而是因为“上火”是中医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因此在现代医学中不可能找到对应的称呼。例如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有的可能还与新陈代谢、内分泌变化有关。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疗。缺维生素引起的要适量补充维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要使用抗菌、消炎药。
如果“上火”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那就没有什么特效药物了,除了对伤口进行必要的消毒、消炎处理防止继发感染,主要还是要注意口腔卫生、多喝水、注意休息,靠自身的免疫抗过去。比较常见的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炎、口腔溃疡。几乎所有的人身上都感染了疱疹病毒,而且一旦被疱疹病毒感染上,就别想再把它彻底地消灭掉,只能终身携带它了。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知道一点病毒学的常识。
许多人对病毒是什么东西一无所知,有的望文生义,以为那是疾病产生的毒素,有的则以为病毒是和病菌一样的,可以用抗菌素杀死。其实病毒是与细菌非常不同、也无法用抗菌素杀死的病原体。它们比细菌小得多,结构也简单得多,一般就是一个蛋白质外壳,里面裹着遗传物质。它们是一类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东西,可以像非生物物质那样结晶,但是溶解后又能具有活性,而且它们不具有进行生命活动所必备的各种构造,必须寄生在细菌或其他生物的细胞中才能生存。在感染的时候,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粘到细胞表面,然后把病毒遗传物质注入到细胞当中,利用细胞中的各种“设备”复制病毒遗传物质,制造病毒外壳,再组装成一个个新的病毒。新病毒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后,细胞就会死亡、破裂,新病毒就被释放出来,去感染其他细胞。如果所有的细胞都被感染、死亡,病毒自己也就跟着死去了。所以这种凶狠的感染方式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疱疹病毒则采用一种温和得多的方式来与宿主共处。它们在感染细胞后,会让自己的遗传物质结合到细胞染色体中,变成染色体的一部分,随着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而一代代地传给了新的细胞。所以一旦被疱疹病毒感染上,它就变成了永远潜伏在人体细胞中的敌人,不可能彻底把它清除掉了。这些潜伏的敌人有可能会导致癌变,不过一般来说是无害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精神压力大、生了某种疾病),由于某种未知的因素,潜伏的病毒遗传物质会突然被激活,开始复制新的病毒,让细胞死亡、破裂,去感染新的细胞。这时候你就觉得你“上火”了。不过,这个过程一般持续一周左右,然后又恢复正常了。然而,以后病毒还可能再次被激活。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用以去除在细胞染色体中潜伏的病毒,以后也不太可能,所以“上火”是不可能根除的。最先进的药物只能做到抑制住病毒的复制,不让它爆发。
所以如果你喝了凉茶、吃了清热解毒的中药,几天后觉得“火”被降下去了,其实未必是药物在起作用,而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为了降火而去吃中药,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有中毒的危险。这类中药往往含有有毒物质。例如许多人都吃过的牛黄解毒片(丸)其实是毒片。按照组方,每片(大片)牛黄解毒片含有50毫克雄黄。雄黄的化学成分为二硫化二砷,遇热分解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口服10毫克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即使你吃的牛黄解毒片是由很正规的药厂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已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去除雄黄原料中的砒霜杂质,也并非就可以放心服用了,因为雄黄本身就有毒(虽然毒性不像砒霜那么大)。根据《中国药典》,雄黄有毒,常用量为一天50~100毫克,而牛黄解毒片的用量为按药典规定一天服4~6片,实际服入雄黄200~300毫克,竟是雄黄常用量的3~6倍。因为服用牛黄解毒片中毒、出现不良反应的并不罕见,例如《中国药房》在1998年就报道过38例牛黄解毒片(丸)不良反应,认为可能多由雄黄引起。
即使服用的牛黄解毒片的量不大,没有马上引起中毒,也不能掉以轻心。雄黄中的砷进入体内后,会累积起来,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中毒,对神经、血管、心脏、肝、肾、脾都能造成损伤。虽然有时候为了治疗绝症人们不得不使用毒药(例如砒霜现在被用以治疗某种白血病),但是为了“降火”而去让自己慢性中毒显然是不合算的,无异于饮鸩止渴。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053.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5-22
第4个回答  2007-10-04
上火就是指热气,吃油炸东西太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