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中央银行的产生,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1.政府融资问题
英格兰银行是最早成为政府的融资者和国库代理人的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具有“政府的银行”职能的银行。到
1746
年时,英格兰银行已借给政府
1168.68
万英镑的款项。
不仅是英格兰银行,在
19
世纪末之前各国建立的中央银行(或其前身),几乎无一不是以解决政府资金问题为动机而建立,并首先获得“政府的银行”的职能。如美国建立的第一国民银行和第二国民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日本的日本银行等。
2.
银行券
-----
即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与金属货币相比较,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从宏观上看,信誉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虽然给商品经济带来了比金属货币流通时更为便利的条件,也使银行突破了金属货币量的限制,扩大了银行信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便是如果银行提供的信用货币超过了客观需要,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动荡。
因此,客观上要求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应该走向集中统一,由资金雄厚并且有权威的银行发行能够在全社会流通的信用货币。于是,国家就以法律限制或取消一般银行的银行券发行权的方式,将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到几家以致最终集中到一家大银行。这便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基本经济原因之一。
3.
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务的扩大,使得银行收授票据的数量不断扩大,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每天都有大量的资金需要清算,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票据交换和银行间债权债务的清算机构。
1770
年英国的私人银行组建了伦敦票据交换所,同时,许多私人或股份银行因英格兰银行代理国库业务
,
货币发行范围广、信誉高,也在该行经常保留一些存款。这就为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奠定了基础。
1854
年,各股份银行也参加了伦敦票据所。此后不久,英格兰银行就获得了最终的清算银行的地位。
4.
银行的支付保障能力,即“最后贷款人”问题
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扩大,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借款人的资金需要,客观上对银行形成了减少支付准备、扩大银行券发行量的压力。但是,由于有些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出现突然性的大量提现,一些银行经常发生资金周转不灵、兑现困难的情况。这就在客观上迫切要求有一个信用卓著、实力强大并具有提供有效支付手段能力的机构,充当一般商业银行的最后支持者。
即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这时中央银行产生的另一个基本经济原因。
5.
金融监督与管理问题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银行和金融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金融运行的稳定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金融的稳定运行需要有一个公平、健全的规则和机制。而当时各个银行的运作一般是依据各自的经营原则进行的,尽管在运作过程中各银行之间也形成了某些约定,但这些约束的效力是有限的,这使金融活动经常出现无序甚至混乱状况。因此,要保证金融稳定,经济稳定,减少金融运行的风险,政府对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是极其必要的。这便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再一个基本经济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0-16
1.统一货币

中央银行形成之前,没有专门的发行银行,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钞票)。由于一般私人银行信誉受限制,影响流通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当出现经济危机时,经常出现破产的银行无法保证所发行的银行券的兑现现象,引起经济、金融的更大混乱。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钞票作为资金来源,为追逐利润,经常导致货币发行的失控。因此,各国政府都逐渐把发行权集中于专管发行的中央银行,发行一种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

2.中央银行集中票据交换和扮演最后贷款者

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商业银行收受票据的数量迅速增加,银行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不仅异地清算矛盾突出,同城结算也很困难,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建立统一清算中心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用关系越来越发达,银行贷款数量不断扩大,贷款期限相应延长。商业银行仅靠自己吸收的存款进行放款,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难以避免出现清偿能力不足的现象,发生支付困难,甚至导致挤兑和破产等现象,危及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这从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大银行作为银行的最后贷款者,充当银行贷款的后盾。

3.实现经营者与管理者相分离

只有实现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分离,建立起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才能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企业。西方各国的中央银行还未建立时,金融业的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概念不清,职能混乱,政府经常把一些行政管理职能和宏观经济目标强加于商业银行身上,使他们处于两难境地,难以适应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表现得更加突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1-16
主要是自由银行体系的缺陷。它包括自由银行体系下的信用货币发行问题,自由银行体系下的票据交换清算问题,自由银行体系下的银行支付保证能力问题,金融业的稳定问题和政府的融资问题。正是在以上五个基本原因的推动下,中央银行制度才逐渐从无到有,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第3个回答  2011-12-30
1、银行券的发行问题。(统—货币发行的需要)
2、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需要)
3、最后贷款人间题。(稳定金融的需要)
4、金融监管问题。(稳定经济的需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7-19
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  
中央银行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叶,它产生的经济背景如下: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大,促使货币经营业越来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对货币财富进行控制的欲望。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固有矛盾必然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面对当时状况,资产阶级政府开始从货币制度上寻找原因,企图通过发行银行券来控制、避免和挽救频繁的经济危机。
  (3)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又促使资本主义银行信用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经营机构不断增加;二是银行业逐步走向联合、集中和垄断。
[编辑本段]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为中央银行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又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客观要求。
  (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货币制度和信用制度。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开辟更广泛的市场,也需要有巨大的货币财富作后盾。
  (2)统一货币发行
  在银行业发展初期,几乎每家银行都有发行银行券的权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银行机构增多,银行券分散发行的弊病就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资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享有权威的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
  (3)集中信用的需要
  商业银行经常会发生营运资金不足、头寸调度不灵等问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的产生,它既能集中众多银行的存款准备,又能不失时宜地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周转资金,为银行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4)建立票据清算中心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每天收授票据的数量增多,各家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由各家银行自行轧差进行当日清算已发生困难。这种状况客观上要求产生中央银行,作为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中心。
  (5)统一金融管理
  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必要的管理,这要求产生隶属政府的中央银行这一专门机构来实施政府对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管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