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

麻烦把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说一说,只要把战役双方和战役名称列出来就行,列的越多越好

齐鲁长勺之战:齐桓公对鲁庄公,管仲、鲍叔牙对曹刿,结果曹刿凭一鼓作气战胜齐国,齐国虽然败了,但鲁国认识到了齐国的强大,承认了齐桓公的霸权。
2. 鞌(an)之战:齐国对晋国,晋国胜。
3. 城濮之战:晋文公对楚成王,晋国四大家族(荀、韩、赵、魏)对成得成(芈子玉)。晋文公献退避三舍(后退90里),然后发动反攻,楚军因轻敌冒进大败。此役过后,楚国势力向北扩张结束,确立了晋国的霸权。
4. 崤之战:秦穆公对晋惠公,百里孟明视(百里奚之子)对荀先轸。秦军过晋境偷袭郑国,因郑国商人弦高假装郑国已经知道消息,秦军不得已退兵,至崤山中了先轸埋伏,全军覆没,仅三位统帅在晋文公夫人文赢(秦国公主)求情下释放回国,先轸追之不及,三帅渡过黄河逃归秦国。
5. 泌之战:楚庄王、孙叔敖对荀林父、先谷。楚国大胜,楚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6. 鄢陵之役:晋楚大战,晋国胜。
7. 吴楚之战:吴王阖庐、孙武、伍子胥对楚昭王。公元前512年,吴王阖庐准备大举攻楚,孙武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加以劝阻。吴王于是根据伍子胥的建议,把吴军分为三军,轮番袭扰楚军。吴军忽南忽北地骚扰楚国边境持续了六年,使得楚军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在轮战中,吴军一部出战,其余两部休整,而楚军却得不到休息。前506年,吴军一举破楚入郢(今湖北江陵北)。此战之后吴国霸权确立。
8. 勾践灭吴: 夫差自杀,吴国灭亡。此战出了好几个成语: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9.三家分晋:韩、魏、赵三家联军向睡梦中的荀家兵团发动突击,本来灌城的汾水汹涌的奔向葡家防地,荀家兵团全军覆没,荀家全族被屠,赵无血阝把荀瑶的人头拿来当作尿壶。史上称韩、魏、赵三家为三晋。
10. 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庞涓回救,在桂陵(河南长垣)陷入埋伏,大败而归。
11. 马陵之战:孙膑对庞涓,庞涓再中围魏救赵之计,被射死。
12. 乐毅伐齐:五国联军一口气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即墨(山东平度)、莒城(古莒国,山东莒县)两个边远城市,仍由残军据守。
13. 田单破燕:乐毅围攻即墨(山东平度)五年,不能攻下,他改用怀柔政策,企图使即墨自行崩溃。骑劫代替乐毅后,强行攻城,即墨守将田单用他新发明的秘密武器“火牛阵”反击。火牛阵是将利刀绑到牛角上,然后燃烧它的尾巴,这一群尾巴着了火的牛群,就成了无数坦克车,排山倒海般地冲进燕军阵营,燕军被这种从没有见过的武器吓坏了,霎时间大败,骑劫被杀。燕军这一败像一场连锁的雪崩,齐王国人民群起响应,向燕军攻击,只几天工夫,就把所有的燕王国占领军全部赶走。
14. 长平之战:赵括取代廉颇,贸然出战,被秦将白起分割包围,赵括被射死,四十万赵军俘虏被秦军坑杀。赵国从此衰落,秦国统一大业再无障碍,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6489300.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12
一、邯郸之战

  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 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着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三、马陵之战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着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

  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四、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着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五、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着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 ,领兵8万救赵 。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 ,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 、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六、长勺之战

  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 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 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着称。

  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干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齐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干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受到了历史的惩罚。 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七、合纵攻秦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大致有5次。

  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八、赵破匈奴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12-01-12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四十万大军大部分被白起活埋,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六国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战役抵抗,秦国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不过,我对《史记》中对长平战役参战的军队人数有点怀疑,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和人口繁衍状况,双方怎么可能投入近百万的军力,对现代战争来说,也是超大规模的!
时间
地点
战争各方(主帅)
结果

阶段I

473BC

越(勾践)vs 吴(夫差)
吴亡

472BC
犁丘
晋(知瑶)vs 齐(高无丕)
齐败

471BC

晋 鲁 vs 齐
齐败, 鲁取廪丘

469BC

鲁,越,宋 vs 卫
越不克而还

468BC

晋(荀瑶) vs 郑 齐(陈成子)
晋攻郑, 齐救, 晋军退

464BC

晋(荀瑶) vs 郑
晋攻郑

461BC
大荔
秦 vs 大荔
大荔亡

458BC

晋(知瑶)vs 卫
晋至境而返

455BC
晋阳
智 韩 魏 赵
三家攻赵,次年韩魏赵分智

445BC

楚vs 杞
杞亡

445BC
泗上
楚 vs ?
楚得淮北,复兴

431BC

楚 vs 莒
莒亡

419BC
少梁
秦 vs 魏
秦次年得少梁

阶段II

408BC
河西
秦 vs 魏
魏取河西地;魏大兴

405BC
廪丘
魏 赵 韩 vs 齐
齐师大败

404BC
齐长城
魏 赵 韩 vs 齐
齐败,魏纹候献齐俘于天子

391BC
河南
魏 赵 韩 vs 楚
楚连败于大梁 榆关

381BC
赵 魏
魏卫 vs 楚赵
魏卫攻赵,楚救赵,赵反攻胜利

375BC
郑 榆关
魏 vs 楚,韩 vs 郑
魏攻楚,战于榆关。韩乘机灭郑

369BC
浊泽
赵 韩 vs 魏
魏军大破。围魏,遂解。魏反攻

364BC
石门
秦 vs 魏
秦胜,斩首6万

362BC
浍水
魏 vs 韩 赵
魏大胜(1)

362BC
少梁
秦 vs 魏
秦大胜,擒公孙痤

354BC

赵卫魏秦韩
赵攻卫,魏救卫,秦败魏于元里,并伐韩,筑城。

353BC
桂陵
齐 vs 魏
围魏救赵,魏师大败。楚亦救赵

352BC
安邑
秦 vs 魏
安邑降秦

352BC
襄陵
魏 韩 vs 齐 宋 卫
魏胜

342BC
马陵 梁赫
魏 vs 齐 韩
魏败韩于梁赫。齐败魏军十万于马陵,虏太子申,杀庞涓 (2)

阶段III

340BC

魏 vs 秦
秦胜,虏公子昂,魏献部分河西地

333BC
徐州
齐 vs 楚
楚胜

331BC

秦 vs 魏
秦胜,斩首8万,虏龙贾,次年魏割河西地

328BC
河西
秦 vs 赵
秦胜,杀赵疵,取蔺,离石

325BC
平邑
齐 vs 赵 韩
齐胜

323BC
襄陵
楚 vs 魏
楚胜,取8邑

320BC
勺梁
赵 vs 燕
燕围浊鹿,赵救,胜

318BC
函谷关
魏赵韩燕楚vs秦
秦胜

318BC
李伯
义渠 vs 秦
义渠胜

317BC
修鱼
秦 vs 赵魏韩
秦胜,斩首8万

316BC
巴蜀
秦 vs 巴蜀
巴,蜀亡

314BC
曲沃
秦 vs 魏
秦胜,取曲沃,焦

314BC
岸门
秦 vs 韩
秦胜,斩首万人

314BC

齐 vs 燕
燕乱,齐破之

312BC
丹阳
韩秦 vs 楚
秦大胜,斩首8万,虏屈丐,取汉中

312BC
蓝田
秦 vs 楚
秦胜,楚割两城

312BC

韩魏 vs 楚

308BC
宜阳
秦 vs 韩
次年拔宜阳,斩首6万,取武遂

307BC
中山
赵 vs 中山
赵略中山地,胡服骑射,次年略林胡

301BC
垂沙
齐韩魏 vs 楚
楚大败,韩魏取宛叶以北

301BC

vs
庄硚起义

300BC
襄城
秦 vs 楚
秦胜,斩首3万,杀景缺

298BC

秦 vs 楚
上年秦取8城,持怀王。今年出武关,斩首5万

296BC
灵寿
赵 vs 中山
中山亡

294BC
武始 新城
秦 vs 韩
秦胜(3)

293BC
伊阙
秦 vs 韩魏
秦胜,斩首24万

291BC

秦 vs 韩魏
秦取轵,垣城,邓,宛

287BC
荥阳
秦 vs 赵齐楚韩魏
秦归还温,轵,高平,王公,符逾

286BC

秦 vs 魏
秦得安邑,河内

286BC

齐燕 vs 宋
宋亡,齐割楚之淮北

285BC

秦 vs 齐
秦夺九城

284BC

燕秦韩魏赵楚 vs 齐
齐败于济西。国分

阶段IV 从此山东之国唯赵强

282BC

秦 vs 赵
秦取蔺,祁

280BC
黔中
秦 vs 楚
秦取黔中,旋失。楚割上庸

279BC
即墨
齐 vs 燕
齐胜,复国

279BC

秦 vs 楚
秦取鄢,邓,西陵,灌鄢,死数十万

278BC

秦 vs 楚
秦取郢,攻至夷陵(宜昌), 竟陵(潜江), 置南郡. 楚都陈

275BC
大梁
秦 vs 韩魏
秦围大梁, 败韩于开封, 败魏于北宅. 后解去.

274BC

秦 vs 魏
秦取四城,斩首4万

273BC
华阳
秦 韩 vs 赵 魏
赵 魏 攻韩华阳, 秦救, 斩首15万于魏, 沉赵卒2万于河,围大梁

270BC
刚寿
秦 vs 齐
秦取刚寿

269BC
瘀与
秦 vs 赵
赵大胜

265BC

秦 vs 韩, 秦vs 赵
秦取韩少阳,高平. 齐救赵, 秦师退.

264BC
陉城
秦 vs 韩
秦拔9城, 斩首5万

262BC
上党
秦 vs 韩
上党降赵

262BC
长平
秦 vs 赵
至260BC赵败 死45万

阶段V 从此秦鱼肉山东矣

259BC
邯郸
秦 vs 赵(魏,楚)
257BC 秦军大败, 郑安平与二万人降赵

256BC
阳城等
秦 vs 韩 赵
秦取阳城,负黍,斩首4万,取赵20余县, 斩首9万(4)

256BC
洛阳
秦 vs 周
西周亡

254BC
陶,卫
魏 vs 秦, 魏 vs 卫
魏取秦陶郡, 灭卫

251BC

赵(廉颇, 乐乘) vs 燕(栗腹)
燕攻赵, 大败, 赵围燕

249BC
巩 等
秦(蒙骜) vs 周 韩
东周亡.取成皋. 秦置三川郡.

249BC
曲阜
楚 vs 鲁
鲁亡 (非战争)

247BC
太原
秦 vs 赵 韩 魏
秦取赵榆次,狼盂等37城,置太原郡. 魏军大败秦师

245BC
繁阳,卷
秦 赵(廉颇) vs 魏
秦攻魏 卷, 斩首3万; 赵取魏繁阳,

245BC前
雁门
赵(李牧) vs 匈奴
大破匈奴

244BC

秦(蒙骜) vs 魏 韩
秦取魏 的[田+殇右下],有诡, 取韩13城

243BC

赵(李牧) vs 燕
赵取武遂, 方城

242BC

秦(蒙骜) vs 魏
秦取酸枣等20城, 建东郡

242BC

赵(庞暖) vs 燕(剧辛)
赵取燕军二万

241BC

赵(庞暖)楚魏韩燕 vs 秦
秦胜, 楚迁都寿春

241BC

赵 vs 齐
赵取饶安

241BC
朝歌
秦 vs 魏
秦取朝歌

239BC
上党
秦(成桥) vs 赵
秦攻上党, 成桥降赵

238BC

秦(杨端和) vs 魏
秦取垣, 蒲阳, 衍氏, 逼大梁

236BC

燕 秦 vs 赵(庞暖)
秦救燕, 取阏与邺, 安阳等9城. 赵取燕狸, 阳城

235BC

魏 秦 vs 楚
秦助魏攻楚

234BC
平阳
秦(桓齮) vs 赵
秦斩首10万

233BC

秦(桓齮) vs 赵(李牧)
秦败

232BC
邺, 太原等
秦 vs 赵(李牧)
秦败

230BC
新郑
秦(内史滕) vs 韩
韩亡, 秦置颖川郡

228BC
邯郸
秦(王翦)vs 赵(赵葱)
赵亡, 秦置邯郸郡

227BC
易水
秦(王翦) vs 燕 代
秦胜

226BC

秦(王翦) vs 燕
燕走辽东, 后秦置右北平, 辽西, 广阳, 渔阳郡

225BC
大梁
秦(王贲) vs 魏
魏亡, 秦置砀郡, 次年置泗水郡

225BC
城父
秦(李信) vs 楚
秦大败, 被杀7都尉

224BC

秦(王翦) vs 楚(项燕)
秦胜

223BC
寿春
秦 vs 楚
楚亡, 秦置楚郡, 九江郡, 长沙郡

222BC
辽东
秦 vs 燕
燕亡, 秦置上谷郡, 辽东郡

222BC

秦(王贲) vs 代
代亡, 秦置代郡

222BC
江南
秦(王翦) vs 百越
秦置会稽郡

221BC
临淄
秦(王贲) vs 齐
齐亡


1) 361BC 魏迁都大梁,最强
2) 从此魏衰,秦兴;山东之国,首推齐,次而赵兴
3) 我怀疑秦无败绩始秦史讳言
4) 此记载可疑, 此时秦攻赵方大败
* 253BC 楚都巨阳(太和)

六国的决定性失败

魏 342BC 马陵之战 ; 293BC 伊阙之战
楚 312BC 丹阳,蓝田之战 ; 301BC 垂沙之战
韩 308BC 宜阳之战 ; 293BC 伊阙之战
齐 284BC 济西,秦周之战
赵 260BC 长平之战
燕 314BC 子之之乱
第3个回答  2012-01-13
晋卿争权之战时间:周敬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497年—前496年),地点: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双方:赵、韩、魏、知、范及中行氏六卿主政为争权而内战,结果:晋军胜。晋卫郑等攻宋之战时间: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地点:宋国(今河南东部一带),双方:晋、卫、郑三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联军攻宋。结果:宋军胜。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时间: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前636—前632年),地点:夺取对中原地区,双方:晋楚争霸,结果:晋国胜。楚攻吴鸠兹衡山之战,时间:周灵王二年(公元前570年),地点:吴国鸠兹(今安徽芜湖东南)、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双方:楚派子尹攻吴,结果:吴报复反攻,取楚东部重邑驾(今安徽无为境)。笠泽之战时间: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地点;笠泽(又作囿,今江苏吴江一带)双方:吴越争霸结果:这场著名江河进攻战以吴败北衰落告终。令狐之战时间: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地点: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南)双方:晋秦争霸结果:秦大败,晋军追至刳首(令狐附近)方止。鲁堕三都之战时间: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地点: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双方:鲁军与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的家臣内战结果:叔鲁定公率军围城,攻而未克彭城之战时间:周简王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前573年—前572年),地点:收复宋邑彭城(今江苏徐州)双方:晋楚挑起战端,齐、鲁、宋、卫从晋,郑、陈、蔡从楚多国大战结果:彭城复为宋所有。平阴之战时间: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地点: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双方:晋平公率晋、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联军攻齐结果:齐受重创,楚兴兵攻郑,藉以救齐。晋平公遂于次年春与诸侯撤军。晋卫郑等攻宋之战时间: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地点:宋(今河南东部一带)双方:晋、卫、郑三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联军攻宋结果:宋军顽强抵抗,联军无功而返。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时间: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前636—前632年),地点:中原地区双方:晋楚争霸结果:齐、宋、鲁、蔡、郑、卫、莒、陈君主会盟。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侯伯,晋统御诸侯。
第4个回答  2012-01-12
长平之战。
秦赵争雄的最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斗。光是赵国大概折损50~60万有生力量,秦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史书记载,但是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这场战役为数十年后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后的基础——最强的赵国被打的万劫不复。

紧接着比较精彩的是王翦与王贲父子对六国展开的灭国大战,但是由于当时六国实力薄弱,庙堂昏庸,都禁不起秦国的雷霆一击。

邯郸之战
长平大战之后,秦昭王听信了范雎的谗言,放弃最好的战机后,又对赵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战斗,直逼赵都邯郸。魏国信陵君窃虎符,联合六国与秦军展开一场大型战役,将不可一世的秦军打回了函谷关,推迟了六国灭亡的时间。

马陵之战与桂陵之战
这两场战役虽然兵力不多,但是却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将当时身为霸主地位的魏国打的一蹶不振——从此退出了强国的舞台。

破齐之战
燕将乐毅带领五国联军,秋风扫落叶一般五年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让当时为天下霸主的齐国退出了争雄天下的舞台。

六国联军攻秦之战
此战虽然不是很精彩,但是声势浩大,苏秦首倡合纵,身配六国相印,对秦国发动灭国大战。而秦国则是由张仪以连横之法,与六国庙堂斡旋,使联军内讧,导致惨败,失去了这个破秦的天赐良机。

长平之战前序与灭赵之战前序。
这两场战役有着惊人的相像。
都是秦VS赵
长平:秦国主将白起
赵国主将廉颇(后改为赵括)
赵国失败原因:范雎实行反间计,用赵括换了廉颇,导致失败。

灭赵:秦国主将王翦
赵国主将李牧(后换将)
赵国失败原因:秦国再次实行反间计,赵王迁冤杀李牧,自毁长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