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大学生追星的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追星,我也追星,我很喜欢肖战。喜欢他了,但是我有男朋友啊,我喜欢他的时候,他身上的那股劲,不服输的劲,努力的劲。记得撒老师曾经说过:追星其实最终找到那个自己希望的样子是在追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现实并不那么完美,你不可能做到如愿以偿,不可能做到有求必应。但是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架构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找到那个自己希望的样子,但其实最终投射到自己身上,你是希望自己可以和他一样优秀,像他一样成功。
所以,追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可以更好,同样我喜欢肖战,是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前进的方向与希望,他们给予我更多的动力,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都是no emo体质 追星的未来就是奔赴嘛 奔赴自己想要的 我们喜欢的不就是他们充满干劲又不服输嘛 我们都要自信! !现在其实就是最好的当下呀真的同样感受!觉得自己生活的好普通甚至有点失败 好想为他们为自己变得优秀一点!姐妹要一起加油呀 喜欢他们让我变得更有动力了 虽然是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但是自己也努力保持到了专业前列还拿到了奖学金 也有去辅修自己喜欢的学科 追星让我的生活更丰富了认识了很多朋友 视野更开阔了 要变得优秀去见他。追星的可以让自己变得很优秀。

不要为了追星去追星,追星的本质就是让自己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不要因为追星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没有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在追星的过程中,与偶像共同进步,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才是最大的意义。不是要多狂热,而是,要让别人知道,支持他的人也是一群努力的人。所以哈,大学生追星的现实意义并不是说离谱,更不是说乱花钱。更不是说是冲动,大学生追星只是因为看上了明星身上的一些品质。刚想让那些出现自己身上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5
调查中学生追星综合报告
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追星和崇拜偶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没有盲从性,能正确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种人都能健康成长。

追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青少年处于由孩子向成人的发展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时期,他们的理想、愿望正处于迷茫和混沌中,需要自我的实现和完善,他们既想摆脱儿童的心理,又想像成人那样体现成熟。明星的出现使他们眼前一亮,从明星的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追随他们、崇拜他们,已成为心中的渴求。

追星是青少年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种表现。大多数明星都有一技之长,或在体育竞技上,或在艺术上。加上其外观或是英俊潇洒,或风姿绰约,体现了美的风采,年轻人常常被他们吸引,从思想、行为和外表等去模仿学习。

追星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型时期,性的发育正走向成熟,但性意识仍是朦朦胧胧,对异性产生好感,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异性的影子。在年轻人的眼里,明星是快乐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最有成就的典范。他们都向往梦幻般的青春,生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了明星,成为顶尖人物,并以此成为生活中的目标。

另外,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展现于大众,进入他们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去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追星热还是社会诱导的结果。有的商家和“星”们的经纪人利用各种手段,对“星”们大肆包装,以追求最大的利益。这些“星”高高在上被推了出来,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经受不住诱惑,出现了种种偏差。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偶像,当前的追星也是这样。因此,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对,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现问题,而要积极引导,使之理性化。

很多反对者认为追星便是一种盲目、幼稚的表现,会荒废时间,浪费生命,加大家庭负担,触发不必要的矛盾,因而毫无意义可言。甚至是走到一个消极的极端,引发违法犯罪,而这一切的原因竟只是明星长得帅或漂亮等这样可笑的理由,所以他们反对追星。

而支持者则认为追星是有益的,能够很有效地激发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与学习的榜样,而且还可以从明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中学到付出的重要,他们身上仍有值得我们学习发扬的品质,所以他们选择支持追星。

对于学生的我们来说,学习自然是首要的,但在其中,我们的确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明亮的榜样,让自己有更多的动力,而选择什么样的明星来作为榜样便会决定是否有益,让我们崇拜的不应仅是靓丽的外表,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在的气质与品质,这才是能激励我们中学生在前进的路上不偏离、不气馁,更快更好的前行。

追星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存在明星,就存在追星族。其实追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对追星,大家都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追星是一种无聊的行为;,有的人却觉得追星能培养自身兴趣,树立远大目标,激励自己。这两种看法似乎都太绝对了。追星如果恰当会有积极作用,不恰当只能适得其反。

明星有很多种,追星也要看对象。星、影星、文化名人、商业巨子、包括最近流行的体育明星等等都属于明星。如果我们追的是孔子,我想绝对没有人会说追星的不好,但如果我们追的是绯闻缠身,丑闻不断的娱乐明星,那我想除了和你一样追星的人以外,没有人会说你追的对。

生活中有很多追星有益或有害的例子:甘肃省兰州28岁女子林鹃痴迷刘德华导致倾家荡产。为求让林鹃能够在4月18日到香港见偶像,林父近日不断为女儿的旅费想办法。林父前天到兰州一家,与商讨肾事宜。指出,私自人体器官属于违法行为,老人只好放弃。由于林家仍无法凑足旅费,林鹃可能被迫取消到香港的计划。自16岁起盲追刘德华,12年来荒废学业、沉默寡言的林鹃告诉央视记者:“我的情况跟普通的追星族并不一样,因为我对刘德华的喜欢不仅仅痴迷和执著,而是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的。” 林娟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盲目追星的行为。

而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名人崇拜可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认为,那些十几岁的追星族成员,通常能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得很好并且拥有较好人缘,这是因为对名人的兴趣,能在他们的青春期成长和交际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

由此可见,追星也是具有两面性的。追的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追不对,那就等于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感情荒废人生。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值得我们崇拜的偶像,且不能盲目崇拜。人无完人,所以不要以为明星身上只有优点,值得你把他当作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拜的人,不一定要通过追星来学习别人。总之,对任何事我们都应该批判的接受,不要把追星的现象看的太过绝对。

在当代中学生中,“追星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影视明星星大多数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追星也成了少男少女的时尚,并形成了庞大的追星队伍。前年、去年又兴起了平民偶像,《超级女声》《我型我秀》是当今最流行的选秀节目,也是现在学生们最喜欢看的节目。一些少男少女从投票支持,到盲目崇拜狂热到发病发昏的地步。每天满脑子都是明星,上学放学课间休息不停地与同学谈论那些明星,幻想能与自己喜欢的明星成为朋友,经常失眠,心理失去平衡,上课不认真听讲——这样是非常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有时甚至会出现追星少年自杀的严重后果。现在更有一些“追星族”去模仿自己的偶像,去模仿他们说话的方式走路的姿态。还有一些学生会把父母给的零用钱了和明星一样的衣服和鞋子,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关注明星的事儿上。面对这种情况,一些父母也只是简单地斥责打骂,并没有向自己的儿女进行更好的心理说服教育。

其实,追星也不是完全不好,之所以把他们设为我们的偶像,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我们值得借鉴的方面,比如说我们可以从明星身上学习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不是只看到他们在舞台上有多么的光辉夺目,明星背后的辛酸是我们常人无法接受的。如果将他们身上一些值得学习的品质放在我们学习上,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为了明星自杀发昏的悲剧发生。一些青少年是缺少判断力才会导致狂热的追星,而家长老师要做的则是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上下工夫,这样才会引导他们健康地追星。

对于追星,两代人在观念上肯定有差异。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状况往往非常复杂,一方面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另一方面需要形成自我确认,而追星恰恰能满足孩子这两方面的心理要求。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和标志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追星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意义的,父母要给予理解,没必要把追星当成“十恶不赦”的坏事严加禁止。

郭达曾经表演过一个关于追星族的小品,小品中的一个追星女孩把明星开车经过溅到衣服上的泥点也视若珍宝。戴老师提醒说,虽然追星有其合理性,但有些孩子自控力差,追星追到失去理智,变得偏执、疯狂。虽然这样追星追到疯狂的例子只是少数,但是父母仍不能忽视沉迷于追星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为了见到喜欢的明星,不惜旷课、离家出走、骗取父母的钱财。如此追星可能会造成孩子情绪失控、违反纪律、弄虚作假,久而久之发展成为问题学生。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引导,在追星方面尤其如此。苏州大学管理学院顾问章小波认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在和孩子共同了解偶像的过程中,挖掘偶像的榜样作用,让偶像的力量激励孩子成长进步。作为父母,完全可以引导孩子,使孩子在追星中健康成长。作为一个追星族首先要自律,喜爱一个演员是对的,但这应该有个度,不能太极端。喜欢明星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种点缀,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去学习明星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应该更健康、更理智地去面对生活,让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等待自己去做。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学习。

从某种程度说,追星对孩子成长有意义,父母要给予理解,下面这位母亲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女儿上初中,特别迷周笔畅,还在学校组织“笔迷”团。回到家,女儿鼓动我们为周笔畅投票。看孩子如此疯狂,我有些不解:是不是有点过头了?但我没对女儿发难。一天晚上,女儿看超女比赛,电视里周笔畅正深情演唱,女儿看得目不转睛。我悄悄坐到她身边,说:“我也看看,我女儿这么喜欢的手一定有过人之处。”女儿马上兴奋起来,“笔笔的唱得一级棒,有次她唱把评委都感动哭了……”听着女儿滔滔不绝,我知道了周笔畅在她心中的位置。于是我认真听了周笔畅的,果然她唱功很好,感情也很真挚,我也对这个女孩萌发了好感。

周笔畅成了我和女儿经常谈论的话题。我们了解到周笔畅不仅唱得好,还精通钢琴、架子鼓、小提琴,字也写得非常漂亮。更让人佩服的是,她高考成绩是分,广东省第二名,大三就过了英语六级,是个才女。渐渐地,女儿从最初迷恋周笔畅的深入到钦佩她的才艺。女儿学习比以前认真了,还常练书法,说既然自己那么喜欢笔笔,字不该写得太差。我和女儿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话题也从周笔畅延伸到她成长中的很多方面。我们谈到了理想、未来这些以前未谈过的话题,我对女儿多了很多了解,女儿对我也多了很多理解。

这位母亲很了不起,她尊重、理解孩子,在和孩子共同了解偶像的过程中,挖掘偶像的榜样作用,让偶像的力量激励孩子成长进步。作为父母,完全可像这位母亲一样正确引导孩子,使孩子在追星中健康成长。

当然也有反例:为了达成女儿追星梦,不惜放弃一切的老翁杨勤冀,他跳海自杀前写下了十二页遗书,内容句句指摘刘德华没有良心,不能拨出少少时间,以达成其女儿十二年来与偶像单独会面及拿取签名的要求,最后更直接表明以死作出,“是你刘德华把我逼死,逼这个家出事,造成悲剧的。”

去年,被不少媒体报道的父亲愿意肾以圆女儿见刘德华一面梦想的事情,现在有了结果,只是,这个结果太令人意外和遗憾:粉丝见到了刘德华,父亲却因为刘德华没有安排足够多的时间与女儿私下会面,选择了跳海自杀来威胁,不幸身亡——还有比这更坏的结果吗。

如果说早期媒体报道这个事情还带有一丝浪漫色彩的话,那么这个结局足够称得上悲剧。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痴情粉丝终于得以和偶像见上一面,然后满怀幸福度过了余生。追星追出了人命,而且死去的是追星者的父亲,这种极端行为的发生让人为之沉重。

似乎没有理由把任何责任推倒刘德华身上,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一个被商业和媒体包装出来的巨星,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娱乐产品,被追逐的程度决定了他的价值。明星总是希望多迎接一些掌声和鲜花,但对于像这名28岁却追星十二载的痴情女子,恐怕明星也会心怀恐惧,在开演唱会、见面会以及可能引发混乱的状况下,不少有责任的明星都会提醒自己的粉丝,要注意安全,刘德华一直是这方面的典范,对于这名女粉丝,他已经尽到了自己能尽的义务。那么,女粉丝父亲之死,究竟和谁有关?

父亲自杀的理由是,刘德华没有安排足够的私人时间和女儿会面。不能说这个要求是无理的,毕竟女儿喜欢刘德华那么久,毕竟经过十二年的等待才实现女儿的愿望,能和偶像多在一起度过几分钟、几小时,不仅是女儿的幸福,也是父亲的欣慰,这是一种只有父亲才会有的爱。可为这个要求找出足够多的支撑点,也是艰难的,足够的私人时间是多少,底线和尺度在哪里,如何让那些狂热的、过度的情感安全的消耗掉一些,找到安稳落地的平台,问题的关键不取决于外部,而在于当事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态。

最终心态失衡的是父亲,他用纵身一跳这种过激的姿态破坏了为本该美好结束的故事结局。与其说他用这种方式控诉刘德华,不如说他在用生命的绝响,控诉女儿那长达十二年的没有边际的梦魇,给整个家庭带来的折磨,变产,没有工作,生活的中心全部维系在一个大众偶像、无数女人的梦中情人身上,这种无意义的执着,最终酿就了这起人伦悲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这种悲剧仅此一例,再也不会发生。

大多数人都有名人和明星崇拜心理,这是非常正常的,名人和明星在某一领域的成功,可以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向其学习,追星某种程度上也是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一种动力。但无节制的追星是一种危险行为,容易导致人沉湎于空想之中。在娱乐信息,娱乐人物成为最受瞩目对象的今天,社会和相关行业应对娱乐现象和人们的娱乐心理进行一些思考,别让追星成为一种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