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哪些原则

如题所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国的中小学的教学原则有6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下面我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每个学生的底——个性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兴趣爱好。因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沟通的过程,教与学,是施与受的过程,学生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主体部分,唯有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兴趣所在,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当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我便会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再通过实际,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如在教学“绕着”一词,我告诉学生:“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让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布置学生注意观察,把自己看到的用简单的句子写下来。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总结:“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升起,落下,其实不是太阳在动,而是我们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周而复始地转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理论的印象,也巩固了所学的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简单的句子,写出所见所闻。
二、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学生自己观察所学事物,是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贯彻这一教学原则,一般要善于使用比喻、拟人、类比等方法。如在教学“北斗七星”这个词时,我告诉学生:“北斗七星是由七颗星星组成,形状就像一把大勺子。”这样,从字词的形状入手,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下雪了,我们在雪地里堆起了雪人。”由于我们这里是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没有下雪的机会,因此,学生也无法见到雪景,无法体会雪中玩耍的乐趣。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幻灯屏幕上播放下雪的场景,与小朋友在雪地里玩耍的画面,然后,指点学生:“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小朋友,他们在雪地里玩,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很高兴。”于是,相机让学生给句子加上一个能表达雪地里的小朋友们心情的词语,让学生掌握到给句子加个词语,让句子 意思表达更通顺。
三、启发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要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另外,进行启发性教学时,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只要需要即可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 “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等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带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教师只要抓住其本质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更明显。如在教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八册《太阳》这一课时,我先提出课文的中心句子”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中心句子去理解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是需要太阳的?动物失去了太阳,会怎样?(鱼虫鸟兽需要阳光)植物如果没有太阳光产生的光合作用,能生存吗?(植物需要阳光的光合作用,才能开花、长叶、结果。)没有阳光,我们人类能不能生存?(没有太阳,就没有风雪雨露;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从课文的中心句子,层层设疑,逐句解惑,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句,也同时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
四、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性原则是根绝教学任务提出来的。在教学中,要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呢?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与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五、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知道:不论干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都需要循序渐进。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要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授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根绝学生认知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组织和进行教学。
学习要一步一步,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积累,不能一蹶而就,如要教学小学一年级的生字时,是否从开始就可以教学整个字?不,首先,要先教会学生,认识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横折、竖折等基本笔画,在认识了基本笔画之后,再进行字的教学。又如作文教学,也必须循序渐进,没有低年级积累的词语、句子,就不能进行作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也就是一个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低谷到高峰的教学过程。
六、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呢?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的教既面对全体又要关注个体,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予以充分的了解。不注意熟悉学情,谈不上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模式主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措施的落实。
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1. 对方应迟钝的学生,多鼓励其思考,使其勇于回答问题和参与辩论;
2. 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作业难度加大,要求精益求精;.
3. 对于语言表达缺乏条理的学生,在课堂上多给予机会复述和发言;
4. 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进行统合训练,并培养其自控能力。
教育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善于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更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