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总结,急急急!!!!

3000字左右。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1.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主要表现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取向等个性品格。
  2.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相互涤荡,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传统文化不断丢失,各种非主流意识的不断干扰。再加上我们在教育理念、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成因分析
  
  1.国外思潮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根源。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批判地接受和盲目地学习国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使我们丢掉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多地关注经济利益则使我们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生在更多的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现实和功利。重智轻德、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也已滋生。这种忽视人文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终失去教育的意义。
  2.专业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增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从中学就开始文理分科,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划分就更加细致。学生一入校,就被束缚在专业中,局限于自身的专业领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大学生或忙于考研,或忙于英语过级,或忙于掌握一项技能而很少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人的才能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完全用来保障人的自由、幸福和发展。现代人愈来愈荒芜的精神家园,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专业化的加强,却导致了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背道而驰。
  3.教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缺乏和淡化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直接原因。市场经济带来的自由、公平、效率、竞争等观念确实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教师人文素质开始下降,许多教师无心教书育人,更无法用“身教”、“人格魅力”等人文素质影响学生,感召学生。教师对待传授知识敷衍了事,对待学生放任自流,过分热衷于第二职业等态度势必会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栋梁,他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内在统一性的需要。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这里的“科学精神”是指自然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核心和对于人的本性及精神追求的尊重)。一方面科学技术要发挥其强大的工具性作用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为实现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取向,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强力支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认识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这里所指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人文科学,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离不开科学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人文素质的熏陶。大学阶段多学科、跨领域、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锻炼是他们成才的基本前提,中外有所建树的科学家成才的事迹也一再说明了这一道理。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需要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这些精神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大学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3.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的重大战略思想。人文素质的提升可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促进他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历史背景,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人文教育就其目标而言,在于培养渊博知识、思想自由、人格独立、心智完美的人,它引领社会风尚,主导个人与社会的人文价值倾向,塑造民族精神。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坚持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加强哲学素质教育。哲学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学会用辩证思维分析现实社会和历史,明白独立个体的人与自然和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科学全面地理解世界,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形成独立人格。当一个人不断完善、发展,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并且与社会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个人就充满了活力,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才具备了科学的人文精神。
  2.丰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是人类最基本的人生观念、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以认真的态度为人类精神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前提。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利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需要拥有大批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人才。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举办通识教育大讲堂等措施,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夯实其知识基础,完善其知识结构,丰富其知识储备,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高素质人才。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基本技能和审美能力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成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文化展示、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大赛、文艺鉴赏、“三理”(生理、心理、伦理)知识普及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的能力、交际表达能力、书法绘画能力、科研创作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健康人格和审美情趣等。
  4.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道德情操素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道德情操教育,应组织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牢固树立胡锦涛同志提倡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号召青年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
  5.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加强师德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的高尚心灵,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注重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的修养。通过师德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优秀大学生。
  教育的终极产物,当是人格的形成,即培养学生“精神成人”。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更多的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