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对资本家是否公平

如题所述

并不公平 对三大改造的几点反思: 我国在1956年底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为什么我国现在实行改革开放,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 教材中说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三大改造是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结果是顺利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是成功的。但是,在这个探索中由于没有经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理论的认识和对国情的分析上出现失误,因此,遗留下一些问题。这也是我国后来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造成三大改造遗留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认识上有失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恩选集2卷83页)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会束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意改变,也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破坏作用。财产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从三大改造开始,很多人过份追求财产所有制的“先进”、“高级”、公有化程度,而较少研究所有制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的适应。并且,逐渐有人对将工作中心放到发展经济上的主张称为“唯生产力论”,加以批判。 (2)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问题上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初期党内曾有激烈的争论与斗争。列宁根据俄国个体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体的国情,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把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并没有成为苏联全党的指导思想。很多人把新经济政策当做一种暂时的“退却”来看待。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按斯大林的理论进行的,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按照这个理论,社会主义要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和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 我国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苏联理论界的认识有关,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所能借鉴的经验主要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验。因此,不可避免地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3)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简单化 按照经典的观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和全部生产资料,用计划来调节生产,但还有部分资本主义的因素,如人们还是为了生存而劳动,因此,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但是,实际上社会主义的情况要复杂的多。首先,现在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出现的。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对资本主义是简单的消灭还是利用发展?简单消灭会导致经济发展的破坏和停滞。利用发展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不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就有一个对资本主义企业限制和引导的问题。由于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的背景情况不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应该是分阶段的,在不同的阶段应当采取不同的方针和政策。 但是,在三大改造时还没有这种社会主义发展分阶段的思想。因此盲目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有些作法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4)对我国国情认识不足 我国解放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当时比起封建地主经济和农民的个体经济来说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从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需要使民营企业有一定的发展,利用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繁荣经济,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来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前面提到的合理调整工商业实际上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利用的时间不长,很快就限制、改造、取消了。当时党内有些人主张较长时间利用私人资本发展经济。刘少奇说:“剥削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不是可有可无,随人的意志就能铲除的。违背规律人为去消灭它,必然还产生新的剥削,甚或自身也将变成新的剥削者。”“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要犯错误,消灭了以后,你还要把他请回来的。”(转摘自《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这些话现在看来几乎可以成为预言。但是,当时这些观点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又被当成右倾观点进行批判。 (5)为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变了农业合作化稳步前进的方针 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处于对峙中。朝鲜战争使中国更加感到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就必须有强大的国防,而强大的国防力量必须有强大的重工业来支撑。 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工业需要大量资金,这种工业资金的原始积累从哪里来?只能从农业中来,舍此别无选择。 低价商品粮是维持低原料成本,低工资,工业高利润、高积累的前提条件。国家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低价商品粮。但是,国家对个体农户按国家制定的统购价格征购商品粮,在1953年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日益增多的低价商品粮的供应。而个体农民在交完农业税后,不愿意把余粮按统购价格出售,希望随行就市卖个好价钱。这就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发生了矛盾。如果没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和制度,就没法保证把农民的余粮按照国家的统购价格全部征收上来,就没法保证粮食按计划征购,也就没法保证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加快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在国家用行政手段的推动下,合作化由“稳步前进”变为迅速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6)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思维模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且在后来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以行政干预的手段使国民经济迅速好转。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很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概。养成了简单明快、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势如破竹,并且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于按经济规律搞建设,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