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楚期间,王翦为何一定要六十万士兵才肯带兵出征?

如题所述

秦朝灭楚的战争,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争,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很熟悉:悍将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楚,大败而归;而后秦王请出老将王翦,给了王翦60万大军,才终于踏平楚国。

.

那么,为什么王翦坚持灭楚之战必须要60万大军呢?想要了解其中缘由,还是需得比较一下李信与王翦二人攻楚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大概情况。战国末期,天下大势已经明显往西倾斜。起先称霸的山东齐国,已经在与燕国的争斗中元气大伤;而在马陵之战后,中原霸主魏国也从一流强国沦为了二流;即便是历经胡服骑射的赵国,也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中实力大减。秦国东扫六国的势头,看似已经无可阻力。然而,摆在秦军面前的敌人,还有一个南方的楚国。楚国的领地从黄河直到长江,广阔无垠。即便历经秦楚数场大战,楚国的实力已经江河日下,但受惠于其广大的疆域,它的体量还是足以拖垮来犯之敌。就算秦军在兵锋上已能势如破竹,真正要和楚国打一场灭国之战,还是需要做好最大的投入。

不过,当秦王问及文武众臣如何灭楚时,年轻有为的秦将李信显然还是还是低估了看似颓靡的楚国,自称只需二十万人即可灭楚。只有老将王翦尚且看得清当时的形势,因而坚持要求动用六十万人马。

出于对当时秦国综合实力的考量,以及对王翦年龄的质疑,秦王认为老将王翦已经开始变得“迂腐”和“胆怯”,非常不满。因此,当秦国真正开启灭楚之战时,年轻的李信和悍将蒙武自然成为了嬴政的不二首选。

.

其实,早在灭楚之战前,李信已经在灭赵伐燕的战争中显露出十足的军事才能。但纵观灭楚之战前的几场战争,李信均没有统筹整场战争的经验:灭赵之战时,秦军主力的统帅权还是集中在老将王翦的手中,李信只不过率领一部与王翦完成对赵国的合围;而在伐燕之时,李信也不过率先遣部队突入燕地,有先锋之功。因而,当李信的二十万大军攻入楚地之时,其本身的骁勇加上秦军的战斗力自然是势如破竹。但是,当我们认清李信的进军方式时,却不难发现他犯了兵家大忌——后方不稳:

一开始,秦军自颍川郡出发,向南进攻平舆(今河南境内)和寝丘(今安徽省西北),都大获全胜,可见如在正面冲突,楚军并无多大胜算。可当李信拿下鄢郢(今湖北襄阳),准备和蒙武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之时,昌平君却突然在郢地发动变乱,切断了李信的后路。与此同时,楚将项燕的军队也尾随在了李信大军的身后,最终乘着李信不备,突然杀得秦军不知所措,大败而归。

究其缘由,正是因为李信的贸然轻进,疏忽了后方的防备,才输得如此之惨。

遭此大败,嬴政只好亲自来到王翦的故乡找他,请他率军攻楚。但当着秦王的面,王翦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六十万军队,只能多不能少。

为了统一大计,嬴政只好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公元前224年,王翦与蒙武率军60万南下攻打楚国,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要知道在当时,秦国所能动员的兵力不过百余万,除去各地的防卫部队和在提防燕、齐两国的军队外,这六十万人几乎是秦国剩下的所有家当了。秦第一次开启灭楚行动时,秦王嬴政首选李信的20万大军计划,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而王翦这一次坚持要用60万大军灭楚的原因,则是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

.

一.楚国军事潜力确实不容小觑

虽然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国力已经稳居诸国之首,但是占据了大片国土的楚国仍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秦军抗衡。楚地原属蛮荒之地,楚国人大多民风彪悍、勇于作战。如果秦军不能有足够的军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样的失败。但在统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担第二次挫折。

因此,为了确保胜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须以最强大的兵力压向楚国。以楚国的国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万楚人抵抗秦军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万人彻底击垮楚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攻城容易,守城难

在李信伐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二十万秦军确实已能轻松打开楚国国门,纵使李信和蒙武兵分两路,也能迅速攻入楚地。由此可见,秦军要攻进楚地、攻下城池,都并非难事。可难就难在保住这些城池,同时要挡住楚军的反扑。

要知道,灭楚行动打的可不是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不是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场灭国之战,一场能把整个楚地彻底纳入秦国统治版图的全面战争。为了这些,秦军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正面杀敌、后方防御、保护粮道、探测敌情……如果仅凭二十万人,还要照顾楚国这么大的国土纵深,恐怕再强大的军队也分身乏术。

三.楚军方胜,士气正高

如果说李信出兵前,王翦的要求只是其个人的想法,那么李信伐楚之后,王翦的要求就更加坚定了。正如春秋战国过去数百场征伐一样,军队的士气对于其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楚国人在项燕的带领下刚刚获得大胜,如果秦军不以盛大的军容出击,那么秦军中颓丧的士气将会导致又一次溃败。

.

而当王翦入楚之后,为了避免像李信一般的轻进,从而避开项燕主力的尾随突袭或分割围剿,即使是带领着60万大军,他也没有第一时间与楚军展开生死决战。相反,王翦手下的秦军全然不像一个进攻者,他们在营寨中筑起高墙,日日只顾操练,即便楚军在城下叫阵好几天也没有人回应。当然,这也并非王翦懒惰,而是其看得出楚军旺盛的士气,明白贸然出击将带来的后果。

确实,王翦的担忧和考虑是对的。听说秦军再次来犯之后,楚国又一次动员大军前来抵抗。但秦军的坚守不出,就是让楚国人无可奈何。甚至于,秦军将士还在军营里玩起了投石游戏来进行锻炼,不管楚军如何叫阵,就是不管不顾。

.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指挥,内行看后勤”,秦军这一次凭借着强大后勤实力,与楚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消耗战。楚军面对秦军的高墙束手无策,而秦军又一直不出城,只是坚壁自守。最终,楚军的粮草难以为继,项燕只得无奈命令军队向东撤去。

就在此时,王翦抓住战机,果断进攻,跟在撤退的楚军身后穷追猛打。而此时的楚军士气和体力都已被消磨殆尽,根本无力应战,于是很快,秦军便踏平了楚军的主力,之后不费吹灰之力横扫了整个楚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1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在秦始皇这一代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而提到秦灭六国,那么就不得不提到王翦这个人了。

毕竟,在秦国消灭的六国之中,几乎都和王翦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其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也是实至名归的。

而在王翦灭六国的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战,莫过于灭楚之战了。之所以说它影响力大,倒不是说这场战斗王翦打得有多艰难,只不过只因为这场战斗的前戏比较足。

王翦灭楚,要求六十万大军,却被秦始皇误认为王翦已老

事实上,秦始皇当初动了灭楚念头的时候,王翦是在场的。之所以秦始皇最后没有派王翦出马,都是因为王翦说的一句话:“非六十万人不可。”

如果当时只有王翦一个人也就罢了,偏偏还有一个李信出来吹牛,说道:“不过用二十万人。”

当时的秦国,已经灭了几个国家了,秦始皇自然觉得天下已经尽在掌握之中了。眼下秦国想要灭秦国,王翦要六十万,李信只要二十万,秦始皇自然会看中李信。

原因倒也不是因为秦始皇舍不得六十万,而是秦始皇觉得,以秦国的强大,灭楚国还要六十万,这是一种耻辱,所以他最后选择了李信,并且认为王翦老了。

可是事实证明,王翦是对的。

李信二十万大军出征,被楚军四十万大军打败,秦始皇震怒,这才请回了王翦。王翦被秦始皇请回后,依旧坚持六十万大军出征。

最后,王翦就是用这六十万大军一举消灭了楚国。

王翦为何一定要六十万大军才肯出征?

大家一定听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的出自谁的口暂且不论,但是其描述的却基本上事实。

这一切都来源于楚怀王老死秦国。

秦昭襄王时期,秦昭襄王为了获得楚国的土地,以会盟为由,欺骗楚怀王进入秦国,并将其囚禁在咸阳,直到楚怀王死去。至此以后,楚人对秦人那是相当的仇恨。

此其一。

其次,这毕竟是灭国之战。楚国在战国初期,是领土范围最大的国家,哪怕后来被秦国夺取了半壁江山,其领土依旧十分庞大。这从他在战国末期依旧能够拿出四十万士兵阻挡秦军就能看出。

赵国邯郸之战中以几千的死士,尚且能够阻挡住几十万秦军好久,更何况楚国呢?

因此,秦国想要比较容易地消灭楚国,就只能拖。当时的楚国,完全是孤立无援的状态,而秦国则是一个庞然大物,秦国只要拖,最后必胜。

王翦索要的六十万大军,一方面能够令楚国始终处于防备状态,另一方面就是要用军备物资拖垮楚国。

第2个回答  2021-01-13

公元前224年,秦国相继灭掉韩、赵、燕、魏,形势一片大好。秦王嬴政决定乘胜追击,彻底击垮东方六国势力。可是在讨伐楚国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并且让战无不胜的秦国遭遇一场惨败。这个问题就是用兵多少攻打楚国,王翦认为应该调动秦国六十万士兵攻打楚国,李信认为用不了那么多人,二十万秦军足够灭掉楚国。李信的惨败结果也证明了王翦的预见相当准确。那么,王翦为什么要求带领六十万秦国士兵才肯征讨楚国呢?

其实李信和王翦的军队人数要求,是对于灭楚力量的不同估计,其目的都是为了灭掉楚国。李信年轻气盛,作战勇猛,他带兵打仗喜欢速战速决,最快速度解决战斗,这也是嬴政支持李信的第一个原因。其次,在此之前,秦将王贲已经带领军队跟楚国碰撞了一次,并且战果颇丰。这让秦国上下包括嬴政都对楚国国力估计错误,认为楚国的灭亡指日可待。李信更是非常自信,觉得自己必将一手灭掉楚国。再加上秦王觉得王翦已经老了,太过于保守,带兵打仗畏畏缩缩,于是不再起用王翦,让李信带二十万军队气势汹汹地向楚国开进。

战争初期,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就打到了楚国都城郢都。李信志得意满,感觉前途一片大好。可随后的变化,超出了李信的想象。楚国将领项燕示敌以弱,采用诱敌深入的方式反攻秦军。还沉寂在上一场胜利的秦军惨败,七个都尉战死,李信灰溜溜的带领残余军队逃回秦国。

秦王嬴政这才明白,作战还是王翦更加可靠。于是非常诚恳地向王翦承认错误,并且请求王翦出山带兵灭楚。王翦推托自己年纪大了,有病在身,不能带兵了。嬴政继续劝说,一番拉扯之后,王翦同意出山。按照之前的约定,带兵六十万。

六十万军队,相当于嬴政把全部的大部分军队交到王翦手里。这关系着秦国命脉,一旦战争失败,或者王翦带兵反叛,秦国就有灭顶之灾。这也能看出,嬴政对于王翦的信任。但是,王翦也是很有政治头脑的,还没打仗就要求嬴政赏赐给他良田美池,借口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谋福利,这一点比一根筋的“杀神”白起要强太多了。

王翦敢这样做,说明早就成竹在胸,这场战争有必胜的把握。秦国虽然相比楚国军事和经济力量强很多,但是楚国毕竟也是大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场战争是秦国和楚国的大决战,虽然各方面秦国占据优势,但是也会有翻车的危机。想要战胜楚国,只有一个字——“耗”。

王翦可不像年轻人那么冲动,用兵成熟。老道他采用的是坚壁清野的方式,坚决不跟楚国军队正面交锋。白起擅长大型兵团的围歼战,而王翦喜欢使用优势兵力,一步步消耗对面找出缺点,然后一击致命。

两国对峙一年多,项燕也摸不清秦国的套路,带领四十万楚国军队僵持。最后楚国耗不过秦国,粮草不够用了。在向东转移的时候,被秦国突然袭击,项燕战死,楚国灭亡。

王翦之所以要求六十万军队,最重要的就是他看到楚国必将倾全国之力殊死一战。因而必须在兵力上有绝对的优势,才有把握取胜。

第3个回答  2021-01-07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秦始皇灭亡六国的战争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他五国基本上都是王翦和王贲父子一起灭亡的。

韩国、赵国、魏国先后灭亡后,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楚国了,在攻打楚国前,秦始皇找来李信和王翦,问他们要多少兵力才能灭楚,李信说20万,王翦说60万,从秦始皇来看,越少的兵力能够灭亡楚国当然是最好了,于是秦始皇选择了李信。

之后李信率领20万秦国大军攻打楚国,结果没多久就被楚国打得大败,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灭亡东方六国中的三国了,如此强大的军队,居然还被楚国打得大败,可见楚国并不是那么好打的。

李信失败后,秦始皇亲自到王翦的家乡请出王翦,并且给他配备了60万大军,同意王翦提出的所有要求,然后王翦率领60万大军与蒙武一起伐楚。

王翦虽然远道而来攻楚,但并没有急于决战,而是采取了拖延的战略,与楚国玩起了消耗战,王翦率领的60万秦军驻扎在秦楚边境,每天也不打仗,就是干耗着,凭借秦国强大的后勤实力,与楚国打起了消耗战。

楚国国力远远不及秦国,玩不起消耗,只想速战速决,于是防守方的楚国反而主动挑战,而进攻方的秦国反而以消耗来拖延时间,等到楚军后勤压力过大,消耗不起时,楚军士气就低落了,然后开始撤军,结果这个时候秦军一反常态,开始追击楚军,结果一战打败了楚军主力。

打败楚军主力后,王翦开始收割楚地城池,前后用了一年时间,王翦才灭亡楚国,王翦灭亡楚国的战略大致可以理解为:先以后勤消耗楚军的士兵,然后机会歼灭楚军,进而灭亡楚国

但问题是:王翦为什么一定要60万军队,他是怎么算出来的?

要知道这60万军队可是秦国的倾国之兵了,除了秦国分散在占领国的军队和本国有限的守卫部队之外,这60万人是秦国的家底了,一旦失败,就会影响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所以,楚国不是这么好打的。

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战略纵深和国土面积

楚国的地盘从今天的湖北一直到靠近东海的大陆全部都是,东西纵深达到1225公里,其国土面积超过102万平方公里,是战国中最大的一个,比秦国还要大,如果秦国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攻打楚国,秦国兵力就会严重分散,如果楚军利用战略纵深和国土面积来打游击战,或者打偷袭战,秦军兵力就会不够用,要不然就会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所以王剪没有采用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来攻打,也没有直接攻打楚国都城,打下一个都城,楚国还能再立一个,楚国算是春秋战国换过都城最多的国家了,因为地大物博,王翦所采用的是歼灭楚军主力的战略,只要楚军主力没了,收割楚国城池就相当容易了。

而之所以用60万人,一方面这是秦军出兵的极限了,再多了,秦国也没兵可用,另一方面攻打楚国需要强大的兵力,楚国全国的人口达到四五万人,比秦国人口要多,能动用的最大的兵力达到四五十万人,如果秦国没有超过楚国兵力,就难以灭亡楚国,而60万人刚好超过了楚军兵力,所以王翦要求60万人。

第4个回答  2020-12-04
因为当时楚国也有很多将士,他怕打不过,所以就要凑足六十万才肯出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