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战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为什么?

如题所述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在古代战争中,攻城战堪称战役的高潮阶段,当城门被拿下之后,往往意味着战争进入了尾声。此时,即使有城内还有大量守军攻城一方也不会在意,因为胜利的天秤随着攻破城门,早已向彻底倒向进攻方。

至于,为何守军不选择巷战,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最难攻的城门丢失后,士气极易崩溃

在攻城战中,城门往往是守军可以以少胜多的天然屏障。历代军事家,都集中重兵进攻,为此发明各种攻城装备。而守城一方也会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应对对手的进攻。

然而,一旦城门被攻破,对守军一方的士气打击非常沉重。在占据地利之时依然无法抵抗对手,没有了地利,内心早已没有对抗的想法。在军事中,我们常说兵败如山倒,一旦士气崩了,依靠他们来组织防守打巷战不可能守得住。

因此,能做的只能是突围,这样尚能保住一定的力量。

其次,守军实力远弱于进攻方,无力展开大规模巷战

在孙子兵法中,关于战争的描述中,有十倍兵力才围敌人的说法。鉴于后世对此倍为推崇,因此,攻城战中攻方往往会集中兵力进攻,进攻方力量远大于守城一方。

当进攻方突破城门的限制后,大量士兵就可以涌入城内。在力量占优的情况下,守城一方很难在巷战中获得胜利,结果依然是兵败。在注定是战败的结局之下,进行巷战完全没有必要了。

再次,进攻一方一般为守军留一条生路,守军也无心死守

在攻城时,进攻一方往往会留一个缺口,不是因为力量不够,无法将城围得如铁桶般牢固,而是双方的心理博弈。以此,让守军可以看到一线生机,他们便不会拼死顽抗。

当城门被攻下后,守军一方军心浮动,在看到有生还的可能时,很少有人愿意与进攻方进行巷战。对于,统兵将领来说,面对守军军心涣散的情况,能做的只能是顺应军心。

最后,没有外部支持,巷战无法进行

若守军进行巷战的话,必须得到外部持续不断的支持。然而,古代战争中,守军一方往往会被进攻方围困,外部难以对其提供大力支持。并且,若外部支持力度到位的话,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供应之下,城门也不会失守。

没有外部的支持,守军一方必然难以长久进行巷战。因此,在必输的情况下,守军也不会坚持与进攻方对抗,对于士兵们来说,进行一场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斗,本身就是难以进行下去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撤离,找机会再战。

综上所述,是个人关于守城一方无意进行的巷战的个人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06
因为不现实,想要巷战是不现实的,古代是冷兵器时代,是没有办法这样进行战斗的。
第2个回答  2021-11-06
因为这样做会让城中的老百姓受到更多的伤害,而且也会有着更多的腥风血雨。
第3个回答  2021-11-06
因为这样的话可以保存实力,在战争当中出现特别严重的失误,可以很好的保护城池。
第4个回答  2021-11-06
如果巷战,对方围城就可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