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说的并提与互文有何区别

如题所述

1、目的不同: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互文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使句子更加饱满,充实,有说服力。

2、所用的文种不同:古人常用并提法以行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诗文中运用较多。

3、举例方式不同:一个合,一个拆。“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把属于一个句子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扩展资料:

“夫钟、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庐绾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夫钟无一罪,身死;夫蠡无一罪,身亡。(出走,逃亡)”。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死亡”当作一个词来理解就错了。因为按之史实,自杀而死的是大夫钟,亡命逃亡的是范蠡。文种和范蠡和越国的两位大臣,他们帮越王句践复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落得一死(自杀)一亡(逃亡)的下场。

《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和夜分是两个时并存的时间概念 ,曦和月是两个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翻译成白话文是说不通的,“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 曦”“ 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了解并提式的句子一般应着重从文意方面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

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后汉书。华佗传》“耳目聪明”,它是由“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4

1、效果不同:并提是把两层意思糅合进一个句子,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互文则是把一个意思拆分成两个句子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2、理解不同: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互文在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扩展资料:

互文的分类:

1、单句(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

2、对句(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3、隔句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 的思路步骤一样。

4、排句

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句互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并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互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27
并提,就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提及。有的修辞书称之为 “分承” 或 “合叙”。使用“并提” 修辞手法 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例如: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据历史记载,文种和范蠡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越国被吴国击败后,他们都辅助越王勾践励精图治,消灭了吴国。后因勾践听信谗言,致使文种被迫自杀,范蠡亡命出逃。所以上面这个句子中的 “种” 只能和 “死” 搭配,“蠡”只能和“亡”搭配。正确的理解应是 “文种没有一点罪,却被迫自杀身亡;范蠡没有一点罪,却被迫亡命出逃。” 由此可见,理解并提式的句子,要从文意方面来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如果我们把“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中的“死亡”当作一个词来解释,那就违背历史事实了。
互文,就是文中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彼此补充的修辞手法,也叫 “互言”。互文的特征是为了精简,一个词能顶两个词用。例如:“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这里的 “东西” 和 “南北” 是互文的表达方式。“叫嚣乎东西”,等于说 “叫嚣乎东西南北,隳突乎南北东西”。如果理解为悍吏只在村东村西叫喊,只在村南村北冲突,也就曲解了文章的本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