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去世了叫“崩和薨” 有什么区别吗?

如题所述

“崩”和“薨”在古代皇帝去世了的叫法上只能用崩,不可用薨。“崩”和“薨”代指的阶层对象、释义和偏旁部首都有所不同。

1、阶层对象不同。

崩: 是称天子之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等同于“驾崩”。包括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称“崩”。

薨:古代诸侯、皇室成员、有爵位的官员死叫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后仅二品官员死后才用薨。

2、释义不同。

崩:比喻常用山塌下来。也可作为一个姓氏,后人极少。

薨:大多跟词组一起,多用在死亡上,说法有薨落、薨奄、薨殁、薨殂、薨背、薨逝、薨谢等。

3、偏旁部首不同。

崩:部首为山字旁。

薨:部首为草字头。

扩展资料

死亡的其他说法

升霞、星驾: 是称天子之死。

毙 :动词,形声。繁体从死,从敝,敝亦声。“敝”意为“向下歪斜”。“敝”与“死”联合起来表示“歪斜着身体倒了下去,接着断了气儿”。

猝死:“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现不明原因突然死亡一般也说猝死。

卒: 称大史之死。

不禄: 是称士人之死。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

寿终内寝:是称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立含死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2

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区别:古代称指帝王之死为“崩”,诸侯之死称“薨”。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一、崩:详细释义

1、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eath of an emperor]

2、又如:崩驾(帝王之死);崩殂(崩背,崩逝。又指帝王之死)

二、薨:详细释义

1、(形声。从死,瞢(méng)省声。本义: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2、同本义 [(of feudal lords or high officials) death]

3、又如:薨落(死的意思。通常指诸侯之死);薨奄(指王侯死亡);薨殁(指王侯死亡);薨殂(指王侯之死);薨背(犹薨殂);薨逝(犹薨殂);薨谢(薨殂)

4、杀害 [kill]

5、[象]:嘈杂声 [noisy]。如:薨薨(众虫齐飞声;填土声、雷声、水声、鼓声等);薨然(形容人声嘈杂)

6、古代宠妃死亡也叫薨。如:《红楼梦》中元妃之死则称作元妃薨逝。

7、宫殿,高大的房屋

扩展资料: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

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

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

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16

崩和薨的区别在于作用对象不同:

“驾崩”对象是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

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因当时皇帝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驾薨,指的是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扩展资料:

古人对身故的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了,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还有就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这里专门谈一下“薨”的用法。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薨”《说文》公侯卒也。《白虎通》薨之言奄也,奄然亡也。 又《集韵》呼宏切,音訇。众也,疾也。《诗·周南》螽斯羽薨薨兮。《大雅》度之薨薨。

在古代主要针对地位高的人士所用,一般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驾崩

百度百科—薨

第3个回答  2017-12-26
崩,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1-05
身份不同,称呼不同,而且朝代亦不同。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
唐朝不是诸侯王,只要三品以上都可以称薨。清朝皇后级别都可以称崩。
其余朝代都是以《礼记·曲礼》为标准。后宫去世标准是称殁,不能称薨,也不能称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