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改革前后的利弊有哪些

我想知道高考2018年后各个省份的高考的时间和利弊

你好,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选考、选学、一贯制、名额分配、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已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这次被称为“史上最强”的中高考改革中,多项措施打破了教育多年的惯例。吃透新政策,8大改革让你一窥究竟。

1、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

改革前:3+X

[科目变化]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综合300分。

[时间变化]固定时间:每年6月7日、6月8日。

改革后3+3

[科目变化]必考(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选考(物、化、生、史、地、政)三门选考按比例折算等级。

[时间变化]必考科目:固定时间6月;选考科目:分散其他时间,且改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

[形式变化]完善学业水平测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2、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

改革前

中国高考几十年来文理分科带来的偏科、知识面狭窄、过早抑制学生可塑性等的严重弊端。

改革后

从幼升小一直到高考更大地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全程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步建立感兴趣的学科方向。

如下图的语文考纲

3、中高考将包含小学知识,学科无考试大纲

改革前

全国普遍存在的9年义务教育畸形掐尖的严重现象,根深蒂固的课内外教学的“奇、难、偏、怪“问题层出不穷。

改革后

从幼升小开始广泛阅读、见多识广,增加考试的范围、提升广度而不是难度,打破传统。降低学生平时学习负担,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和年龄阶段正常、合理的教育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该掌握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必须掌握的还要掌握牢固。

4、“高考指挥棒”指向全面素质教育

分类考试

改革前: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严重导致中国人口众多而成材率却明显偏低。

改革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分开进行。

重培养兴趣、特长

改革前:按照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分数线录取的方式。

改革后:先取消三本院校,并逐步实施按照专业录取。

淘汰应试教育

改革前:应试教育是管用的

改革后:新高考改革最终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是管用的”这种观念,虽然改变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尤其是观念的转变非常困难。

5、降低小升初选拔难度

改革前:小升初选拔难度大,应性强。

改革后:①实现直升优质教育初中校、高中的机制②通过“校额到校”机制,让更多普通初中校的学生能进入重点高中就读。

6、中国教育体制“迫不及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

恢复高考40年,改革开放近40年,目前的中国最急需的就是创新,创新要靠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机制。

7、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国诚信体系的重建

改革前:应试教育

改革后:全面素质教育

8、生涯教育规划必将日益重要

全面素质教育

内容庞杂,体系众多,远不像应试教育那么单一,既要瞻前顾后又要恰如其分,需要很客观全面的把握和策略。

生涯教育

主要是告诉孩子怎么了解他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前对将来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规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3
2018高考改革变化
高考试题里,还有哪些变化值得老师们注意?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特级教师、教育研究学者的解析,给我们传递出了改革的信号。   着眼阅读素养,突出考察传统文化   语文   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一方面,高考改革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   例如,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在测试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   另一方面,高考改革后让传统照进现实。   例如,全国卷Ⅱ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在历史回顾与现实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
2018高考改革后三类阅读题成必考
“今年高考语文科目的一大变化,是把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题,实现了全覆盖。”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尤立增说。   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直言:“其实,早在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修订时,这个变化就引起很大反响。有些学校和老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这几年文学类教学有淡化倾向。现在三类题都要考,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   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Ⅰ中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央视纪录频道”,全国卷Ⅱ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的“垃圾分类”调查。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   “这些题目都做到了文字与图表搭配,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重点考查。”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Ⅰ中有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小说《天嚣》,全国卷Ⅲ中有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   “高考改革命题均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高考改革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Ⅱ探讨富有历史意义的“青花瓷兴起”,全国卷Ⅲ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记忆”。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   “一方面承继过往,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力图作出新的探索,强化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查。”   客观题增加14分,书写总量下降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   为了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高考语文试卷客观题分值增加了14分,书写总量有所下降,但阅读总量尤其是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   今年全国卷第20题,考查诸如“璧还”“失陪”“垂询”“献丑”“高足”“赐教”等敬辞谦辞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专门考“说话得体”。别小看这区区5分,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趋势。
望采纳,谢谢!!
第2个回答  2018-08-22
贵州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改革。高考改革后不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1年2次考试,取考生最好成绩记入高考总分。改革后的高考成绩由“3+3”构成。第一个“3”为实行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每科满分150分;第二个“3”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3个科目成绩,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院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进行等级性考试,每科满分100分。6科满分为750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