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如题所述

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也是进行地震勘探的物理基础之一。因为反射、透射和折射波的产生条件主要是弹性介质在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所致。地震波在不同岩性地层中传播的速度称为层速度。无论纵波或横波,它们在地层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岩石的弹性常数和密度。其中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λ、μ为拉梅常数和剪切模量。纵、横波速度值还可以由其他的弹性模量,如杨氏模量E,泊松比υ,体积模量k等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由表1-1给出。

表1-1 几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表可见,弹性波的速度与诸多弹性系数有关,当岩石性质、沉积环境、沉积年代和地层埋深不同时,则弹性系数也就不同,速度随之而变化。因此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岩性参数,它可以把地质模型与地球物理模型联系起来。同时由于以上原因,速度值也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即是相同的岩石,其速度值也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表1-2给出了27种介质的速度的变化数据。该表也说明了岩性与速度的非唯一性,因此岩性地震勘探单纯用速度作为唯一参数提取岩性信息是不够全面的,必须采用多参数综合研究。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诸多因素有关,有必要研究影响波速的因素,分清主次,以利于对不同速度值作不同的具体分析。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不少学者对大量的岩石进行了实验室的测定和研究,对大量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和经验公式,引用其中一些结果以说明影响波速的主要因素。

表1-2 介质与岩石的密度、纵波传播速度和波阻抗

1.7.1.1 孔隙率是影响速度的基本因素

大部分岩石是由颗粒状的各种矿物组成,这种颗粒状结构的岩石可以看作是由许多不同性质的小球堆积而成,小球与小球之间具有空隙,一般粗颗粒结构的岩石其孔隙度相对大些,如砂岩;而细粒结构的岩石的孔隙相对小些,如灰岩。因此,一切固体岩石从结构上说,它们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矿物颗粒本身,称岩石骨架(或基质);另一部分是由各种气体或液体充填的孔隙,这就是本章开始讨论的双相介质。显然地震波在这种结构的岩石中传播时,实际上相当于波在骨架本身和孔隙两种介质中传播。尽管孔隙中充填了各种气体和液体。根据一般常识,波在气体或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要低于岩石骨架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因而,波在双相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即同样岩性的岩石,当孔隙度大时,其速度值相对变小。1956年,威利(Wylie)等人提出了一个较简便地计算速度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称为时间平均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φ为孔隙度;V为岩石的速度;Vm为岩石骨架中波传播的速度;Vl为孔隙中充填介质的速度。

根据该公式作出了某些岩石的理论关系曲线,示于图1-56。综合这些研究后认为,当孔隙度3%提高到30%时,速度变化可达90%,这说明孔隙是影响速度的重要因素。

图1-56 时间平均方程曲线

上述方程只适用于流体压力与岩石压力相等的情况,特别是孔隙流体为水和盐水时,经验表明是合适的,随流体压力的减小,上述时间平均方程要修改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C是个常数,当流体压力等于岩石压力的一半,且岩石压力相当于埋藏在深约1 900m处所承受的压力达2.56×1013Pa(帕斯卡)时,C值可取0.85左右。

1.7.1.2 岩石密度对速度的影响

岩石的孔隙度φ与密度ρ通常是成反比的,即φ越大,ρ则越小。图1-57表示了φ和ρ的关系曲线。图1-58中又说明φ与V也是成反比的,则V和ρ必然应成正比。图1-58给出了不同岩性的速度和密度的关系曲线。

图1-57 孔隙度与密度关系曲线

根据经验公式,φ与ρ一般是线性关系

ρ=ρl·φ+(1-φ)·ρm (1.7-4)

式中:ρm是岩石骨架密度;ρl是岩石充填物密度,该式仍说明ρm和ρl之间按孔隙度φ分配的百分比关系。如果岩石中只充填满油、水和气水时,则密度ρ为

ρ=φ·Sn·ρn+(1-Sn)·φ·ρl+(1-φ)·ρm (1.7-5)

式中:Sn是含水饱和度,ρn是水的密度,由式(1.7-4)或式(1.7-5)可找出ρ和φ的关系,而ρ和V一般又成正比关系,则就可导出V和φ的关系了。

1.7.1.3 孔隙中充填物性质的影响

岩石中孔隙的空间不是被水、油等液体所充填就是被气体或气态碳氢化合物充填。实验测定证明,当孔隙中的水被液态的碳氢化合物所代替且达到饱和时,速度就可以降低15%~20%,而孔隙中如果被气态碳氢化合物充填时,则速度值会大大降低。它已可能提供人们对油、气、水的预测,因为这些岩石,特别是砂岩,由于孔隙内充填的油、气、水介质不同,引起速度上的差异,必然使油、气、水之间,以及它们同上下围岩之间形成良好的分界面,它们是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波阻抗面。通常在沉积岩地区,一般岩性界面的反射系数是比较小的,在±0.1以下,甚至更小,只有个别强反射面的反射系数可达0.2-左右。然而对含气和不含气的砂岩来说,当它同页岩组成分界面时,如果页岩密度为2.25 g/cm3;速度为5 200m/s,可求得φ=10%~20%时含气砂岩的密度值以及它们同页岩构成反射面的反射系数,见表1-3。

图1-58 不同岩性的速度与密度的关系曲线

表1-3 砂、页岩界面的反射系数

由表中所得结果表明:①含气和不含气砂岩,在速度上有很大差异,由此而引起页岩与含气砂岩构成的分界面上的反射系数要比与不含气砂岩构成的反射系数大得多;②当孔隙度只增加10%时,速度值可以大大降低,反射系数变化更为灵敏。这些结果说明利用较灵敏的反射系数代替速度的变化有可能预测油、气、水的分界面以及直接找油气。这些原理应用于“亮点”处理技术及岩性研究。

1.7.1.4 速度与地层埋藏深度的关系

一般岩石埋藏得越深则反映它的地质年代越老,承受上覆地层的压力强度越大、时间也越长,称这种为压实作用。因此,相同岩性的岩石若埋得深,时代老的则比埋得浅、时代新的岩石的速度要大。福斯特曾对测井曲线进行了大量分析和总结,得出以下关系式:

Vz=a·(Z·T)1/6=2·103(Z·R)1/6 (1.7-6)

式中:Z是埋藏深度(m)。T是地质年代(单位:年)。a为比例常数,一般a=46.5。R为地层的电阻率

加斯曼在1951年提出了速度、深度和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V0、ρ0是指已规定的Z=0 时的起始深度和密度;v是泊松比。E是杨氏模量;a1、a2是固体颗粒和液体体积之比例常数。

如果令E=5.1,v=0.25,ρ1=2.7,ρ0=1,则(4.6-7)式可变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图1-59是取自北美地区不同地质年代岩石的纵波速度VP和埋藏深度Z 的关系曲线图。该曲线是根据测井数据分析总结而获得。由图中可知V是随Z增加而增大,老地层的速度一般比新地层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地层埋藏越深温度越高,由高温、高压超声波物理模型实验证明,超声波速度随温度增加而下降,若将压力和温度同时考虑则有时会出现速度倒转的现象。

图1-59 北美地区不同地质年代岩层的VP和Z的关系图

(根据测井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