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部如此写实的著作,到底是不是真实故事?

如题所述

比《活着》更精彩……当然,痛苦的精彩
第一次看《福贵》这部电视,第一次看《活着》这本书,我感觉福贵原型就是我老爸呀,我老爸十几岁的时候多潇洒啊,在别人还吃不饱饭的六十年代就当上了村里的财政干部,十九岁就喜得良缘,婚后去外地还当了某工厂车间主任,一时风光无两,谁知道,是我同父异母的姐姐说他看上厂长女儿,被厂长女儿嫌弃,一时受了刺激,还是他前妻与他兄弟出轨,意图夺他家产,一路顺风顺水,突然翻船使他崩溃……
从此成了那个疯的,狂的,医人者不能自医的刘医生,睡桥洞的流浪汉,把自己伪装成现代徐霞客,八九十年代穷游天下。
家珍原型就是我的母亲,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后妈嫂子的压迫使她愈发发奋图强,作为七十年代的偏僻农村女,考上大学一刻却被人冒名顶替,找了好人家要结婚,结果结婚第二天,她老公死了,痴情的她疯了竟然睡到了芦苇地,沾了一身虱子……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个沧桑大叔,一个花信少女,又傲气又痴情的他们居然在雪地里“浪漫”相遇,结出了外公眼中的孽果……
我妈妈狠,为了与跟我爸爸的爱情,与外公舅舅断了关系,可精神分裂症的她不知道爱情是不能当饭吃的,她果然后悔了,有孕在身又疯掉的她又能跑哪儿去?只能看着假装关心的别的流浪单身汉在她面前杀死她和我爸爸的孩子,她恨透了这个男人,无奈回到我爸爸身边。
一句“去哪儿好呢?”饱含多少凄凉……
也许我是徐凤霞吧,一直都觉得,只因为……
我爸爸曾无意泄露他杀死了某个女婴,因为他觉得女婴被抛弃了,没有活着的能力,必须杀死了她……
我开始怀疑。
也是我爸爸,将我闪婚嫁给了胖子,就像哑巴凤霞嫁了跛子二喜,凤霞几分爱二喜,谁知道呢?不过之前胡老师才是凤霞真爱,和我的前任一样,没担当,跑了……
岂料新婚之际—
我同父异母的姐姐,我的姐夫,他们带着对我爸爸年轻时的怨气,卷土重来,并预示我未来和徐凤霞一样的命运……
但我已经释怀,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来过,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活着》不是真实的故事,是现代作家余华编写的小说,但是取材于现实生活。

1、《活着》的内容: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2、《活着》的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扩展资料:

《活着》的作者余华的创作经历丰富,作品颇多: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余华

第2个回答  2019-09-22

  如果你说的是余华写的,不是真是故事是小说。

  活着 (余华著长篇小说)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内容简介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第3个回答  2019-09-22

《活着》不是真实的故事,是现代作家余华根据自己的一些经历和美国民歌而编写的小说。

《活着》的创作背景:

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扩展资料:

《活着》内容简介: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家珍不幸变成了哑巴。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

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22
不是。但小说一定源自真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