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过年习俗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

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满族的春节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吃饺子叫"揣元宝" 满族春节撷趣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过年,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萨其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7
东北人很大气
爱喝酒
酸菜,是东北人冬天必备的菜

东北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我国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 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在江南,年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在我国民间,尤其是北方,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第2个回答  2011-03-09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第3个回答  2011-03-06
吃饺子放鞭炮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还有一点农村的话都杀猪哈哈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3-16
“过年谁家还不吃一顿饺子呀!”这句至今还挂在东北人嘴边的话,讲的是东北人不猥贱自己,不甘于人下,不平输的英气。以往,哈尔滨小吃特产。再难题的人家大年三十时也要打一斤“老白干”吃顿肉馅的饺子,说是“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在东北过年,固然少不了饺子,荤的有酸菜猪肉、茴香猪肉、大葱羊肉、芹菜虾仁、韭黄猪肉等等,素的有韭菜木耳粉丝、西葫芦鸡蛋等等,险些什么都可以入馅。
  过年吃饺子,要的是家庭气氛,全家老小一齐下手,边唠嗑儿边包饺子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求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取代。),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损,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