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虚词而的用法

如题所述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如: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 子路率尔而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⑦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如: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而后”,才,方才。 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