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朱自清散文【给亡妇】的语言特点?

如题所述

《给亡妇》是朱自清表现个人和家庭类型的作品。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真挚。简单的文字表达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回忆妻子以前的生活的种种事例,如怎样养育五六个孩子,换金镯子给“我”上学,为了“我”忍气吞声……这些描写并没有用精美的词语去包装,但真实的让人感觉的到已逝妻子的善良、勤劳、以及对夫儿无私的爱。虽是写给逝去的人,但整体感觉并不是充斥着伤感的情调。好像是跟妻子聊聊天,说说家常话,一起回忆以前的日子。所以就是些平淡的话语,一点不见做作。不同于他的其它的散文,不没有较多较好的修辞,可以说是摒雕琢,去藻饰。悼念的文章像这样的挚动人心的不多,作者没有呼天抢地你,也没有捶足顿胸,只深情绵绵的的细诉。因此语言上也有柔情似水,涓涓细流之感,真实细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6
摈雕琢,去藻饰是这篇作品的风格。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哭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至诚的感情总是朴素的,自然的,《给亡妇》动人处也在这里。就以作者表述亡妻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那段文字来说,他从亡妻十二年来所经历的种种苦辛说到后来因病生离死别,其中没有用一个形容词,也没有什么特别安排的句式,一切均是平实而素朴的诉说,但那种深切的悼念,以及由悲哀的思忆而勾起的怨、恨、悔交杂着的情绪,又是何等诚摰动人!
从整个结构来看,作者是信笔写法,情节极为自然地伸展着,但伴随著作者的倾诉,作品中形成的感情层次,却是一层压一层,一层重一层,作者越写越细,越写越深
在最后一段描写上坟中,作者没有激情陈词,没有强烈动作,没有悲恸,没有眼泪,有的只是这种平静的轻声细语,然而在这平静的细诉中却是蕴含着何等沉痛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几个「你」,一字比一未重,它把贯串通篇的情感,一下子提高到不可超越的高峰,真是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作者通过这种结构铺陈,把情与事交相揉合,不但精微地描画了亡妻生前种种情致,还深沉地表酪了自己不灭之情,给作品染上一层缠绵委婉的抒情色彩,既有波起词间的深意,又有意存篇外的含蓄。
第2个回答  2011-03-06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推崇,也是新文学运动的根本任务之一。在白话与文言的战斗中,在建设白话文学的过程中,朱自清先生便是积极响应并且真正做到了用白话文“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的人。特别是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碧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心脾,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一切无不基于自然清新、精炼明达的语言表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壁”不是以其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娇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而引人的。
近年由孙玉石主编的《另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的笔触又掺入文字之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的确保,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先生的散文显出独特的诗化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