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和“草船借箭”这一棵有关的部分

在6年级下期的语文书的第11课“草船借箭” 不知道三国演义有没和这课有关的部分 有的给我传一下

● 重点生字
诸:(诸)zhū
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犹“之”:“能事诸乎?”。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姓。
笔画数:10;部首:讠;
笔顺编号:4512132511
造句: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被称为诸侯。
妒:dù 因为别人好而忌恨:嫉妒。妒恨。妒羡。嫉贤妒能。
笔画数:7;部首:女;
笔顺编号:5314513
造句:与其妒忌别人,不如努力让自己进步。
督:dū 察看;监管:监督。督办。督导。督察。督促。督师。督率(shu刬)(亦作“督帅”)。督战。督学。责罚:督过(督察责备)。督责。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邮。督护。总督。提督。督抚。
笔画数:13;部首:目;
笔顺编号:2112345425111
造句: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假货在市场中已经消声匿迹了。
寨:zhài 防守用的栅栏:寨子。鹿寨(军事上常用的一种障碍物,古时多用削尖的竹木或枝杈,现多用铁蒺藜等做成)。旧时驻兵的营地:营寨。山寨。水寨。安营扎寨。寨主。村庄:村寨。苗寨。
笔画数:14;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11221341234
造句:九寨沟是有名的旅游景点。
擂:léi
研磨:擂成细末。打:擂鼓。自吹自擂。擂lèi 〔擂台〕比武所搭的台子,如“摆擂擂”。“打擂擂”。
笔画数:16;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452444425121
造句:大家对他的自吹自擂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呐:nà 〔呐喊〕大声呼喊,如“呐呐助威”、“摇旗呐呐”。呐nè 古同“讷”,说话迟钝。
笔画数:7;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2534
造句:听到大家的助威呐喊,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丞:chéng
帮助,辅佐: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丞。县丞。古同“承”,秉承。
笔画数:6;部首:一;
笔顺编号:525341
造句: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被成为丞相。

● 重点词语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妒忌:对别人的某种有点感到嫉恨。
商议:商量,协商。
推却:推辞,拒绝。
探听:打探,打听。

● 学习目标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 课文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 相关知识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5
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连日措办军
务,有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
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谈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
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
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
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孔
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
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
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肃曰:
“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次日,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
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
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
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
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
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
“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
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
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
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
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
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
报。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
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
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
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
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
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
覆我!”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
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
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
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
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
雾垂江赋》曰:“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
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
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
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
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
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洁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
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吴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
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
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
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
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
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
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
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
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
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
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
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却说孔明
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
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
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
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
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船到岸时,周瑜已差
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人见
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
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少顷,孔
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
足为奇。”
第2个回答  2007-04-19
● 重点生字
诸:(诸)zhū
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犹“之”:“能事诸乎?”。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姓。
笔画数:10;部首:讠;
笔顺编号:4512132511
造句: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被称为诸侯。
妒:dù 因为别人好而忌恨:嫉妒。妒恨。妒羡。嫉贤妒能。
笔画数:7;部首:女;
笔顺编号:5314513
造句:与其妒忌别人,不如努力让自己进步。
督:dū 察看;监管:监督。督办。督导。督察。督促。督师。督率(shu刬)(亦作“督帅”)。督战。督学。责罚:督过(督察责备)。督责。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邮。督护。总督。提督。督抚。
笔画数:13;部首:目;
笔顺编号:2112345425111
造句: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假货在市场中已经消声匿迹了。
寨:zhài 防守用的栅栏:寨子。鹿寨(军事上常用的一种障碍物,古时多用削尖的竹木或枝杈,现多用铁蒺藜等做成)。旧时驻兵的营地:营寨。山寨。水寨。安营扎寨。寨主。村庄:村寨。苗寨。
笔画数:14;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11221341234
造句:九寨沟是有名的旅游景点。
擂:léi
研磨:擂成细末。打:擂鼓。自吹自擂。擂lèi 〔擂台〕比武所搭的台子,如“摆擂擂”。“打擂擂”。
笔画数:16;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452444425121
造句:大家对他的自吹自擂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呐:nà 〔呐喊〕大声呼喊,如“呐呐助威”、“摇旗呐呐”。呐nè 古同“讷”,说话迟钝。
笔画数:7;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2534
造句:听到大家的助威呐喊,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丞:chéng
帮助,辅佐: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丞。县丞。古同“承”,秉承。
笔画数:6;部首:一;
笔顺编号:525341
造句: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被成为丞相。

● 重点词语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妒忌:对别人的某种有点感到嫉恨。
商议:商量,协商。
推却:推辞,拒绝。
探听:打探,打听。

● 学习目标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 课文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 相关知识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最近,我在龙之志网上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是大作家罗贯中的著名作品.。给我启发最大的是书中“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草船借箭”的故事,揭露了周瑜忌妒贤能、心胸狭窄的本性。那么在今天,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呢?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其和周培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是一对好同学,以前都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高士其学医,周培源学物理。那时候高士其是学校的高材生,在同学中享有盛名。周培源丝毫没有妒忌他,相反,总是给予支持和鼓励。有一次,高士其翻了许多资料也没有搞懂一道物理题,急得他心急如焚。于是他便拿着题目去找周培源,周培源热情而又耐心地给他讲解,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直到他彻底弄明白为止。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高士其爷爷总是激动不已,啧啧称赞周培源爷爷乐于助人,不嫉贤妒能的高尚品质。

读了《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小肚鸡肠,有时也会产生妒忌心。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相反,把考得好的同学的卷子拿来,东找西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错误,将分数与自己拉平。这事看起来虽小,但其实这也是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妒忌心。

通过阅读《草船借箭》之后,我得到了启示:当别人超越自己时,要看到别人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真诚、虚心地向人家学习,找出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俗话说得好:“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为别人的荣誉而喜悦。”这是胸怀宽广的表现。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马执斌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最近听一位历史教师讲《三国鼎立》这课,他把诸葛亮草船借箭当成真事给学生讲,这是不对的。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5212.htm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 具 准 备:《草船借箭》录像 幻灯片
教 学 时 间: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 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 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 透 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 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 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 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 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 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第3个回答  2007-04-15
goeimj法非哦暨扶沟哦热波额度不合格以俄亚茹五日无土瓜苏诶夫忒阿提个亚俄日无热乎鼓舞哈兹古热河湖呢阿斯哦我啊我任红=哈阿豪护法阿胡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霍恩许肉鸽如特技宏伟被你无痕何如踢入湖如入如入乳头哈土谔谔佛胡富该台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

第4个回答  2007-04-04
这是最正版的~和书上一模一样,我刚学完这课~我知道的~!!绝对正版~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49237.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