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访三学报告

如题所述

  祖国的坚实脊梁
  --------“三访三学”实践报告-------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们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是中国人民最坚实的脊梁。
  关键词:
  三访三学 党员 党支部 脊梁
  (一) 上天都为之感动的好党员—记已逝老干部宋志合
  宋志合同志1939年出生于饶阳县北善村贫苦农民家庭。当时,在日寇的铁蹄下,全家人受尽了苦难。1946年,宋志合7岁时,冀中区党委进驻北善村。宋志合同志1939出生于饶阳县北善村贫苦农民家庭。当时,在日寇的铁蹄下,全家人受尽了苦难。宋志合家里也住着几位工作人员,这些同志给小志合讲革命道理,对他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也给予了诸多帮助,母子俩从心里感激共产党。这期间,林铁、金城、尹哲、杨成武等著名党政军领导都曾生活战斗在北善村,他们为群众打吃水井,搞土地改革,帮助发展生产,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这些深深影响着宋志合,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增长本领,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对人民有贡献的人。1962年,经过个人申请、党支部推荐和两年的考验,23岁的宋志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五公公社是最年轻的党员。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和聪明才智献给了党,献给了北善村人民。
  1970年春,三十刚出头的宋志合被选入了北善村三人党领导小组(即党支部的前身,1972年他被正式任党支部书记)挑起了重担。他们马上定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实行约法三章:一是不收受群众的任何礼物,二是不在群众家吃喝,三是不贪占集体一分钱、一粒粮。工作组在村里工作,三人小组成员就轮流管饭,也没有在集体报过一分钱,多领一斤粮。
  改革开放以来,宋志合与党支部一班人切实加强学习,迅速转变思想观念。他们认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直接管理生产到为群众搞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变化,但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支部更要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日子为己任,更要有所作为,从而开始了新时代的创业。
  要为群众办事,就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宋志合说:我们要用双手创造财富,着力点首先放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上,通过树木更新,使集体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绿色银行。从七十年代开始,北善村大规模植树造林开始了。田间路旁,沟渠两岸,所有宜林荒地都成了植树造林的战场。选树秧、挖坑、浇水,他都亲自把关。宋志合对一个干活马马虎虎的村民说:种树就要种出北善村的形象来,咱村每一棵树都和百姓的利益连在一起,种一棵就争取活一棵。他们综合地块的土质等情况,栽满了毛白杨、槐树、榆树等,村树木的保有量达2万棵。护树、管树也很重要。尤其是冬春季节,人们常见宋志合骑着辆旧自行车,带着把铁锹在村外来往巡视,哪棵树被风刮倒了,哪被雨水冲了沟,伤了树,他就赶忙扶起来,培好土。对村里的树,宋志合和村干部们轮班守护,严打盗树行为。群众说:北善村的树就是俺们书记的命根子。就是这些树,使集体年均收入达5万余元。
  宋志合带领村两委班子坚持用集体积累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大事、难事,每年为群众办1-2件实事,二十多年以一贯之,受到广泛称赞。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宋志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当干部这么多年,又是养貂能手,却没有为儿孙挣下像样的家业。他和老伴住着一个小院,三间平房向阳、通风、干干净净,他很知足。室内一台19吋彩电,是十年前儿女和外甥凑钱买的,电话也是十年前为方便工作和乡亲们安装的,板柜等家具都是几十年的“老古董”,他视个人财富为身外之物,却把党的事业、群众的利益看得比泰山重。
  天有不测风云。一辈子没离开过劳动,本来身子骨还算硬朗的宋志合,想不到去年秋天登着凳子摘丝瓜,腿一发软摔了下来,从此引起的胸痛、胸闷,始终难好利索。到衡水哈院检查,原来是癌症已到晚期。
  宋志合在病情确诊后,心里非常坦然,他说:这个病花钱、受罪还治不好,就坚决要求回去,在领导和亲人的一再要求下,仅勉强在县医院治疗了二十来天,然后执意回到了家中。其实,大家明白,他是不想给组织和家庭增添过多的负担,他也实在离不开北善村、离不开众乡亲。在同病魔斗争的日子里,他还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结合北善村实际,与干部群众详细制定了北善村今后五年发展规划,包括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建设养殖小区,由村里出资平整出13亩荒窑地,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规模养殖户入驻小区,促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再增建50个温室,达到每户都有致富主业,实现人均收入过万元,并制定具体帮扶措施。二是撰写回忆录,回顾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也总结了北善村半个多世纪工作上的曲折经历、经验教训、好人好事,这病榻之作长达80多页4万余字,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教育意义,表现了他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
  2006年10月8日本来天气预报说没雨,可早饭以后,阴云密布,稀稀沥沥下起一场秋雨,北善村的不少党员和群众心有灵犀地说,俺们的老书记感动了老天爷,也在为他的去世哭泣流泪。为学习和弘扬宋志合同志一生为民的高贵品质,五公镇党委和政府打破常规,为宋志合召开了追悼会。北善村近千民群众和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全体乡干部为宋志合同志送别。全镇党员干部,决心继承宋志合同志的遗志,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二) 民心所向的好党员——记饶阳县大官亭村党支部书记杨俊通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一身正气,真心为民”,饶阳县大官亭村党支部书记杨俊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4年是大官亭村最乱的一年,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村民上访告状不断,各种矛盾不断激化。那时的大官亭村是全县有名的破烂村。
  面对当时的形势和状况,镇党委决定让大官亭镇医院院长杨俊通回村兼任大官亭村党支部书记。医院刚刚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干好医院工作可以说前途无量。所以,家人反对他去当“村官”。杨俊通觉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要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他努力说服了家人,担任了村支书。
  上任之后,杨俊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出一个过硬的村班子。为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位支委成员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坚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第二件事就是团结群众,党支部明确向村民做出承诺:有什么困难和问题直接找党支部,对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有条件解决的尽快解决,暂时没能力解决的,限定期限,创造条件抓紧解决,稳定了村民的情绪。
  为使村干部有压力,有动力,他提出对村干部进行考评,实行村干部“末位淘汰制”,提高了村干部干事的积极性。要想取信于民,就要做百姓信任的当家人。村南一道路崎岖不平,群众盼望尽快修复。杨俊通上任后的当年,就着手修路。村党支部多方筹措资金30万元,硬化道路并在路旁植树。施工过程由村民代表全程跟踪监督。到2005年5月,3000米的柏油路建成,3000株速生杨争相吐绿。
  紧接着,他带领支部一班人着手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硬化村内街道2000米,加宽街道1600米,修建护台3200米,栽植风景树800多株,维修路灯150盏,一个干净、整洁、亮丽的新农村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同时,村里组建了秧歌队、锣鼓队,购置了健身器材及图书,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2007年冬,村支部谋划并实施了村内小街小巷硬化工程,使全村大小街道硬化达到了5万平方米,彻底改变了交通状况和投资环境。
  带领群众致富是党支部的重要任务。杨俊通将村西的151亩废弃地规划成工业小区,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硬化道路,修建给排水工程,安装电力、通讯设施,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截至目前,已有乐之洋、珠峰两家乐器企业入驻,另有5家企业达成入区意向。接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他通过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使村民解放了思想,发展私营企业的热情高涨。目前,该村已形成木材加工、乐器配件、餐饮等七大产业,企业达180多家,从业人员1300多人。另外,他们做足农业文章,发挥蔬菜协会作用,发展棚室蔬菜生产。截至目前,全村大棚温室已发展到300多个,陆地菜达到1000余亩。同时,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初,杨俊通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开展了农业开发大会战,50多天修整农路7条,挖沟16000多米,植树8000余株,使集体年均增收10万多元。
  经济发展了,杨俊通又把目光放在了发展公共事业上。村学校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村委会决定在村南修建中心小学教学楼。通过不懈努力,2007年5月,中心小学教学楼破土动工了。村外高压线通过教学楼顶,为确保安全,高压输电线路需要进行改线,60多户村民的庄稼、果树、林木需要清障。而此时,镇医院新农合工作也全面铺开,各项事务繁杂,杨俊通于是白天忙医院的事,中午晚上回村做群众工作,每天睡不到4个小时,积劳成疾,晕倒在工地上。事后,家人埋怨他。他说:“谁让咱是共产党员呢,是党员就不能图清闲,就要做群众的顶梁柱,就要真心为民!”
  付出总有回报。2005年,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大官亭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先进村,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民营经济发展先进村。杨俊通个人也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
  (三)饶阳县吾固村党支部践行“三个代表”纪实
  饶阳县大尹村镇吾固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原来集体经济薄弱。县乡工作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选人,让党员群众说了算,刘国柱一班人由此挑起了该村治穷致富的重任。两年多来,新的领导班子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入手,带领群众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上了致富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上任之初,刘国柱他们针对群众的反映和意见,决定硬化街口和主要街道。没有资金,刘国柱带头拿出了自己的2万元积蓄,并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了4万元用于村里修路办电等公用事业。2000年秋天,华北油田穿越该村的地下输油管道破裂,造成了半成品油的泄漏。刘国柱带领村干部在村外搭起了帐篷,全天24小时守护。他一面劝阻想弄点油挣点钱的人,一面积极向油田管理部门反映。经过三十多天的守护,没有一滴原油被偷,国家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为了表示对该村的感谢,华北油田无偿支援了他们4万元的修路资金。
  在安装变压器的过程中,为了给村里节省资金,刘国柱带领村干部到肃宁县买了9根废弃的电线杆,不顾天寒地冻,用镐一根一根地刨出来,又从200米远的地方把电线杆抬到路边的车上。他们自己动手,盖变压器小屋、竖杆架线,为村里节省了资金2000多元。正是靠着无私奉献精神和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凝聚了村干部和党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为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村集体收入微薄,村里50多眼机井一直没能通电,只能靠柴油机浇地。村内街道坑洼不平,每到雨季,街上泥泞难行,拖拉机、三马出不了村,群众各种菜拉不出去,怨言很多。刘国柱等首先把解决群众关心的路、电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来抓,多次征求党员、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集、借和争取上级支持共筹资20多万元,组织群众出义务工,硬化了3.7公里的道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上变压器4台,延伸线路1.5万米,实现了机电配套。
  看着村小学破旧的校舍,党支部、村委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经过反复研究商量,村里决定改建小学。当时选址成了问题,群众都拿着地当宝贝,不愿调地,刘国柱率先说服了家人,将自己家两亩多正处于盛果期的果园让了出来,在他的带动下,15亩的建校用地很快便有了着落。村里又集资4万元,申请上级有关部门投资36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一座花园式的高标准小学。
  经过调查研究,他们认准发展棚菜产业是群众致富的一条捷径。
  一年多来,他们共组织参观7次,参加人数达300多人次,邀请专家教授讲课4次,受训人数达1000人次。干部做示范,带领群众干。刘国柱率先承包了三个大棚,试种一些新特品种,并及时将得到的经验传授给全村的群众,同时他还与两户新上大棚户结成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村“蔬菜协会”为群众提供物资、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组织了14名种植经验丰富、头脑灵活、熟悉市场的优秀人才成立了“蔬菜销售协会”,解决了群众卖菜难的问题。通过两委班子的努力,该村新增大棚300多个,全村达到500多个,实现了“户均两个棚、人均一亩半菜”的目标,全村人均增收400元。
  干部们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感动着周围的群众,在群众中形成了一股向心力。“上访”的少了,发展生产的多了;2002年的征购工作,在两委班子主要成员不在的情况下,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全部完成。群众们说:“过去村民有了难事,干部躲躲闪闪,现在干部追着百姓找事干,一事一办叫人心里舒坦。”
  实践总结:这些好党员、好干部仅仅是我们将近两千万党员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有这些好干部、好党员、好领导班子才有了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坚实脊梁,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向曾经为了祖国无私奉献、现在正在甘于奉献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班子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1年1月15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