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公司的财务管理的优点及弊端

如题所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管理中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审计大师劳伦斯•索耶说:内部审计是内部咨询师,是家中的宾客(是经济良医)而不是街上的警察。内部审计不仅是发现错误,更要为改善管理提供指南。
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拥有大量资产的大型钢铁企业,其固定资产总额几乎可以占到企业资产的70%以上,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往往决定了该类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很多企业都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提升固定资产装备水平。但在完成硬件改造,提升装备水平的同时,却忽视了固定资产的软件管理。
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往往耗费了企业的大量资金,而投资的收回又需要新投资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中扩大生产能量,增加收入来完成。固定资产利用情况好坏决定了企业投资的收回情况。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滞后致使先进的固定资产装备无法充分利用,影响了企业生产效能的发挥,也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我们多次参加了所在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检查和审计工作。在资产检查和审计中,我们发现很多单位的固定资产通过更新改造,其装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有的企业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已达到了世界一流,但固定资产管理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管理的不足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其中,比较普遍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财务核算脱节,账实存在差异

在某特大型企业的资产专项检查中我们了解到,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对原来的几个分厂进行整体拆除,对帐面价值数亿元的厂房和设备进行了报废。在资产检查中,为了解企业整体情况,我们分别要求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近3年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净值进行统计,结果两个部门提供的数据每年都有差异,有的差异竟达数百万元。
随着企业财务集中一贯制管理模式的推进,很多大型企业都对财务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原先各个部门、分厂的财务人员统一归入专门的财务核算部门,整个企业的财务核算都由财务部门进行。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加强了公司最高层对各部门、分厂的财务监控,实现了财务管理的集中一贯。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弊端——实物管理与财务核算脱节,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在原先的财务核算模式下,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设有专职财务核算人员,财务核算人员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之一。固定资产采购、调拨、报废等实物管理和帐务核算都在一个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实物的变化可以及时在帐务上反映。实行财务统一核算后,财务人员不再属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而是归入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只负责帐务的核算。固定资产实物的发生增减变动后,实物管理部门人员要将相关的凭证收集整理后交由会计人员进行帐务处理。由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范围大,特别是在钢铁企业,一个炼钢分厂设备的拆除,其报废的固定资产数以万计。报废处置的原始凭证更是不计其数,而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仍是手工管理,企业凭证传递保管的基础工作薄弱,最终汇总到财务部门进行帐务核算的原始凭证很难保证完整无缺。同时,大量废旧物资处理时间跨度长,很多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能及时在财务账上反映。固定资产实物情况与账面情况逐渐产生差异。这种情况造成的问题短时间内往往发现不了,但随着问题日积月累,时间的延长,遇上资产检查清理,问题就会暴露。

二、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完善

一项固定资产从采购进来,调拨使用,再到最后的报废,一般都经过这样一套环节才算正式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单位对固定资产采购、调拨、使用等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却往往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对各单位的废旧物资销售环节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发现很多单位都存在缺陷。同时,我们要了解一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去向,残值收入,很多单位都无法提供上述事项的完备资料。
不少人认为报废的固定资产其价值已在使用中消耗,本身已无多大价值,不是管理的重点。但在大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过程中,大量的固定资产一次报废,其残值收入可达几千万元。废旧物资的市场不像产成品市场那样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其销售价格没有一个客观的参考标准。很多废旧物资的购买单位都为个体私营的物资回收公司,再加上此环节的内部控制薄弱,缺少相关的相互牵制制度,很容易出现舞弊。另外,由于报废的机器设备比较多,许多单位为便于出售,把报废的资产整体打包出售。但出售后,一批废旧物资中到底包括了哪些东西也不清楚。审计人员要看一看这批报废的物资中有哪些资产,原来财务账上的某一单项资产报废时残值收入多少,却都无从确认。

三、固定资产实物与帐务难以核对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也是每次审计的重点,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帐实核对是固定资产审计的必要程序。但在很多单位的审计中,我们都发现固定资产实物与帐务难以核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固定资产的编码不统一。
很多单位在固定资产购入时,管理部门为了便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有一套固定资产的编码,而财务部门为了便于帐务处理也有一套自己的编码。两个部门的编码又往往有各自不同的标准。审计检查人员对固定资产实物盘点,由于两个部门间编码不同,在实物管理部门的台帐上要查找一项财务账上的资产只能通过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来查找。在一般的小企业中,可能查找不会很困难,但在拥有几十亿固定资产的特大型企业中,却犹如大海捞针。这种情况,不仅审计检查不好查,在作固定资产报废时,财务部门帐务处理也有很大的困难。例如,在一个固定资产数以万计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一项固定资产报废,业务部门将残值收入报过来,财务却往往无法找到该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帐务处理时也无法对应。
综合分析以上3点,我们发现其问题的本质在于管理制度的缺陷和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落后,特别是在规模庞大的特大型企业中,由此产生的危害通常比较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依笔者之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
管理的完善首先要有制度的完善。因此,完善固定资产报废管理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报废管理制度。一项固定资产的报废需要一定的程序,在这套程序中必须要有相互牵制和管理层的监督。因此,首先在固定资产的报损程序中必须要有管理层的同意批准。经一定级别的管理层授权同意后,一项固定资产才可以作报废处理。其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必须要有适当职权分工,不能由一个岗位的人员包办,特别是废旧资产的销售环节,更需要有效的监督。此外,还要完善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资料的收集整理。要达到上述要求,设计一套合适的固定资产报废表格至关重要。此表格包括的信息中,必须要有相关的主管领导审核同意的批示,原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报废残值去向、收入等信息。此外,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及时沟通,此表格要求一式3份,固定资产使用统一编号,表格后附相关的发票、磅码单等原始凭证。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废旧物资销售部门各一份。这样,既能满足财务部门帐务处理的要求,也能满足实物管理部门统计台帐的要求,又能满足销售部门的统计需要。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数据来源保持一致,保证财务账上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固定资产实物价值状态。
2、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员培训
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率先推进了信息化,实现了电算化核算。财务的电算化核算也推进了财务集中一体化的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财务数据实现了共享,整个公司的财务人员都可以在一套帐套中做帐,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得到很大的体现。同样,固定资产的管理也需要推进信息化管理。原先的固定资产卡片可以由固定资产的电子卡片,也就是固定资产的“电子身份证”来取代。把固定资产的信息输入电脑,对其信息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全厂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可以在同一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操作,固定资产的管理数据也实现整个公司的共享,数据的统计汇总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中自动生成。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不仅在于加快了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还可以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前一项信息需要经过几个环节汇总,最后进入财务核算。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固定资产的采购、报废等增减变化信息直接可以在电脑中反映出来,然后通过网络及时传输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可在接到数据信息后及时进行帐务处理。如此的业务操作流程,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减少了原来人为沟通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防止了由于原始凭证的不完整而影响固定资产财务帐面的增减变化。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局限原先的数据统计整理,传递资料,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分析,为管理提供决策参考。这就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不仅会使用计算机,操作管理软件,更要具备生产经营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还需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因此,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3、统一固定资产编码
在人口管理过程中,我们创立了身份证管理制度。每位公民的身份证都包括了此人性别、出生年月、籍贯、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其中的身份证号码,每人只有一个,全国有多少张身份证就有多少个身份证号码,每个号码都不会重复。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中又包括了该人的性别、籍贯、出生年月等信息,而且此号码的编码标准全国统一。这个号码会伴着人的一生,包括日后办理各种证件,参加各种考试,我们都会用到这个号码,可以说此号码就是每个人的代号。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此方法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在企业中,每项固定资产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统一标准的编号。当一项固定资产购进时,就需要根据它的基本信息给它编号,这个编号要包含一定的信息,如原值、价格、购进时间、型号等。并且每项固定资产编号全厂都是唯一的,财务和业务等各个部门也统一使用这个编号。在采购环节,从一项固定资产进入企业开始就予以编号。在调拨、使用环节凡涉及到此项固定资产的都使用此项编号。这样,要查找业务部门台帐上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时,只要记住编码,在财务账上就可以很容易地查到原值、累计折旧等。在报废环节,在整批固定资产报废打包出售时,可以不知道一批物资里面有哪些具体的东西,但只要知道里面有哪些编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核对查找。固定资产处置的残值收入与固定资产编码对应,就可以与其原值、累计折旧对应。直到此项固定资产退出企业,其编号也结束使用。
固定资产是企业竞争力的储备。企业设立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是为了满足审计的要求,更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瞬息万变,也要求我们义无返顾地去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
(1)家财务,任用亲戚做会计;
(2)无制度,老板的话就是制度;
(3)一言堂,企业决策老板一人说了算;
(4)偷漏税,挖空心思骗税务;
(5)两套账,目的还是偷漏税。这些问题看似严重,其实根源就在老板一人身上。等到企业利润增加,老板希望企业规范的时候,一切都能解决。
“中小”两字是针对企业的规模而言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样具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属性。本质上,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基本是相通的,有其共性。但中小企业老板个人地位更显要,这一特色决定了中小企业在管理上有它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也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让财务管理衍生弊端。

一、家财务,任用亲戚做会计
家财务是中小企业常见的弊端,老板的钱就是公司的钱,公司的钱也是老板的钱,混淆了法人与个人。这种公私不分的做法,会让老板个人面临法律风险、债务风险与税务风险,因此是非常不可取的。
另外,有些小企业老板爱用自己的亲戚做会计,主要原因有三点:
(1)控制风险,防止被举报;
(2)搭建利益共同体,遮掩违法违规的举动;
(3)内控不健全,利用亲戚的责任心弥补。
二、无制度,老板的话就是制度
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那样有完善的制度流程,一切有章可循。很多中小企业都缺乏财务管理制度,或者有制度也形同虚设。经办事情时真正管用的是老板说的话。老板怎么说,财务就要怎么做。今天这么说,就这么做;明天那么说,就那么做。这些企业在规则遵循上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三、一言堂,企业决策老板一人说了算
在许多老板的眼里,企业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自己对它才是最尽心的。因为有创业之功,所以老板在企业里的个人权威性很高。这种权威性甚至是企业创立的必备条件。在经营决策时,大家畏惧老板的权威或者过度依赖老板的权威,会导致一言堂。如果老板的眼光犀利,决定明智,企业的效率会有保证;但要是老板想法错了,企业就危险了。
四、偷漏税,挖空心思骗税务
中小企业偷漏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小企业对税负的承受能力不够;二是纳税意愿较弱,企业老板法律意识淡漠。如果是后者,企业等于在挖空心思欺骗税务。财务人员处身其间,是要承担一定法律风险的。
五、两套账,目的还是偷漏税
一套账对外,一套账对内。两套账的主要差别在企业一部分收入不入外账,回款直接进到了老板个人的兜里。两套账既逃了增值税,又逃了所得税。中小企业两套账的手法一般比较拙劣,说白了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掩饰。一旦税务严查,基本上无可遁形。
上述这些问题看似严重,其实根源就在老板一人身上。等到老板意识转变了,自己希望企业规范的时候,这五个弊端都能解决。老板在什么时候会转变意识,主动提出规范财务管理呢?一般有三个契机:
(1)企业利润增加,规模做大了,老板不愿意再承担那么大的风险时;
(2)企业打算引入新的股东,出现了利益制衡时;
(3)企业准备走入资本市场,需要更开放地面对投资人时。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解决并不难,关键在于老板是不是真心情愿去解决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