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告诉我中国古代建筑体现等级高低的有哪些方面吗

如题所述

正好最近研究了一篇论文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无论是中国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或是在建筑材料和装饰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参与作用的痕迹。

1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

根据考古发掘,在中国奴隶社会早期,服务对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仅在规模上有差别,还有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装饰等区别。这种差别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级制度的发生。到了周代,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建筑则大致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规定。这些规定,是按照最高统治者的要求确定的,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是挑战天子的权威。周代建筑等级制度的规定基本是以宗教活动的要求为本位的。比如明堂,是帝王特有的借助天的力量的场所,它的一些标志性构件,如“四阿”,就是为了向世人表明其特别的“能力”。又如用色方面,红色因其与火、血的关系,自古就是具有特别巫术力量的颜色,因此有了“楹,天子丹”的规定。

战国是一个“礼法堕地”、“天下无道”的时代,但却并没有废弃周的建筑等级制度。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这时,建筑等级制度由礼制形态向亦礼亦法形态转变,并得到了相应的执行。但是它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条款没有变,而具体建筑变化了。比如宗庙,在周需要多幢独立建筑组成,到战国时代只需一幢主体建筑就可以了。二是由于新情况的出现而做出了新的规定。比如,在周代,“阙”只用于天子和诸侯,到汉代一般官员也可以用了,不过形式上不同,一般官员用一出阙,而天子用三出的。

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的文献典章保存的比较完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与周代不同的是,唐代要求宫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与周的“礼不下庶人”有很大不同。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中,宗教意味减弱,开始了向世俗的转变,更加关注建筑体量及其相关方面,更多地注意了对建筑群组的控制,显示出对建筑之间的形态和邻里关系的重视。

宋元基本沿袭唐制,而明代朱姓皇帝,以汉族正统自居,强调儒家礼制,因此甫立国便指定出一套更详细严密的建筑等级制度,并不断修订、补充。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与一般人之间的区别,明代建筑更倾向于世俗化,尽管明初也曾规定不准在一般建筑上使用龙凤、日月等图案,但若是仔细研究这些图案会发现,即使是这些图案,也逐渐由神妙惊奇转为平易近人,由粗放转为秀气,由伟岸转为婉约,失去了叱咤风云的气概。可以认为,这时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这些图案的美术价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义。

清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可以认为是对明代制度的补充。它对建筑群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关心和确定,建筑群体形象更为定形。北京故宫就在这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体量、空间关系推敲十分深入。总体说来,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较粗疏到缜密,从重宗教到偏世俗,从多象征到更注重美术效果的诸多转变,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筑的形态、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这种严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灵活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建筑总体发展停滞,走入因循守旧之途。这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僵化,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2建筑等级制度的文化内核——追求善与美的统一

无论是文献的记载,还是对实物的考证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的内容、形制和标准,都是由“礼”这个基本规范衍生出来的。清代《朝庙宫室考》中说:“学礼而不知古人宫室之制,则其位次与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宫室不可不考。”可见二者之间的联系。那么,何谓“礼”呢?《礼记·坊记》说:“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仿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宗法礼制左右着人们在住居中的行为和住居空间的营造,是等级居住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家伦理思想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它一直是中国文化总体取向的依据,其仁义礼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倚重和利用,成为指导国家社会生活和行为的准则。这一点在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显的表现在建筑的礼制化上。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都以建立的礼制为规矩准绳,当然建筑也不例外。等级森严,一丝不苟,这样以礼制等级为依据,就不难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如何产生的了。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形象被人们与政治和人伦规范联系起来,并认为这是本于天道的,因此,建筑等级制度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建筑的“内在”要求,不可违背。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是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构思,所谓“前朝后寝”,“前堂后室”等。历代对礼制的规定不断引经据典,充实祥化,从而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对“礼”、对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具体分析,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城市、聚落的等级和城市内各居住区的等级。《春秋典》中对城市的等级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区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皇城位于最重要的位置,旁边是贵族区,色彩鲜明,建筑精美。然后围着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区,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这也体现了《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设思想。

2.2住居空间的等级和秩序化。中国古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功能上、视觉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礼仪来设计。《礼记》中对此有多处记载。如堂阶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诸如此类。在住宅建筑中,建筑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按三纲五常的人际关系展开,相应大小、位置、装饰均不同,使建筑群体得以理想地体现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从而在整个组合中,主从区别明确,单一方向的秩序感得到强调。由于这样使各等级的住居有了共同准则和依据,它们要表达相同礼制的等级居住的内容,因此,它们之间是“同构”的,如四合院的空间结构与北京城同构。这种同构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相同等级的住居之间也有体现。

2.3各等级住居空间结构和装饰标准的区别。在这方面等级制度的划分最为细致,对屋架、藻井、斗拱、门、装饰等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如《唐六典》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仍通作乌头大门……”这种标准化的实行,使各等级的住居总体上看来,只要规模和空间体量的差别,其内部空间的关系是一样或相似的,从而使建筑空间的通用性加强。所以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空间和形体的针对性不强,同一个空间,放上床和卧具是卧室,放上供案、屏风又是厅堂,以至于“中国各类建筑并不是完全依靠房屋本身的布局或者外形来达到性格的表现,而主要靠各种装修、装饰和摆设而构成本身应有的格调。”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的社会,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反过来,其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使等级化和礼制化了的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之一。

3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式演变的影响

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为儒家所推崇,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严厉的规定限制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出于对自身目的的满足和显示,在认同它的基础上又不断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变被新的等级制度的规定所承认,使建筑等级制度本身也发生变化。这样,统治阶级为了保存建筑系统内的差别,不得不不断改变自己的建筑样式来达到独尊的目的,从而使建筑变得更复杂、更华丽、更细致,特别是与人的感知密切相关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逐步加深。综观古代建筑史,建筑总体形象和结构方式的变化幅度有限,但阙、斗拱、藻井等具有等级意义的部分的变化则相对明显,甚至过量。这些特殊部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鲜明特色,反过来成为建筑形象乃至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之一。从建筑等级制度的具体规定来看,它对各种人等占有的建筑体量作了规定,而其中大部分人无力或不能改变建筑体量(人们一般是在特殊构件或装饰手法上表现自我,而较难在规模上变化),因此不受等级限制的帝王宫室不必在体量上做出突破来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减弱了对扩大单体体量的追求。这也是这方面技术革新少的原因之一。而且自唐以后,帝王宫殿的单体建筑规模越来越小,而局部的雕镂刻划日益繁密、华美,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唐代舒展明朗的建筑风格向清代繁复华丽的建筑风格的转变。

今日,曾经主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失,建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于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条条框框的规定。中国建筑要发展,要进步,不能离开与中国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我们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于建筑的传统理解将会日益表现出它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http://www.dzkjzz.com/ShowArticle.asp?id=314
参考资料:庄雪芳,男,浙江宁波人,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9
  巍峨帝王宫

  皇帝的家即使在世界建筑史上也称得上是个奇迹。故宫红墙黄瓦,雕梁画栋;中轴布局,左右对称;高台基,大屋檐,多圆柱;即便屋顶造型也等级分明,屋脊多饰有“仙人”、“走兽”,于栩栩如生中显示威严。

  在建筑布局上,整个故宫基本附会《礼记》、《考工记》等千年封建传统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主要具有五大特色,首先是“前朝后寝”,这是在周朝便已初步成型的格局,即前为皇帝办公之地,后为嫔妃生活场所,前后仅一墙之隔;第二个特点是“三朝五门”,从正阳门到午门,门阙森森,宫殿重重,不可揣测的纵深令人望而生畏,这种九重宫阙帝王家的层层殿门的宫殿制度也始于周朝,并一直沿袭至清;三是“左祖右社”,即在故宫的东侧设太庙,供皇帝祭祀之用,在西侧设社稷坛,供皇帝祭祀土谷之神,这种布局是中国古建以“礼制”为终极指导思想的充分体现;第四是“中轴对称”,这是为了营造皇帝受命于天的庄严氛围,并用以制衡;第五个特点是“前宫后苑”,宫内的主要宫殿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分为前三宫与后三宫,后三宫东西两侧各有六宫,最后则是梦幻般的御花园。

  华贵王府第

  如果说皇宫是身材魁梧、方正的“大哥”,王府便是锦衣玉食、华贵有余的“老二”。与皇宫相比,王府的规模要小得多。王府宅门名叫府门,不仅门前台阶数量少了,屋顶也明显区别于皇宫通常使用的黄色琉璃瓦,而代之以绿瓦和灰瓦。屋顶造型不能采用歇山顶式,代之以气势稍弱的硬山顶,仍可用脊兽装饰,但数量不能超过9个。王府的风格也不必强求肃穆,依各位王爷的性格而呈现出不同特色。如醇王府较规整,而恭王府则“更像一个花花公子”。

  王统官宅邸

  “老三”官宅和“老四”商宅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宅门。官宅虽在级别上低前两者一等,但也是内有城府,深不可测。官宅宅门一般分为金柱大门和广亮大门,门庑深广,但只能有一间,远少于王府的三间或五间门。门前不能立狮子,门墩上也不能设狮,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屋顶一般使用清水脊或箍头脊,不能使用脊兽,也不能使用琉璃瓦,而只能用板瓦,因而较之前两者明显秀气、平易得多。和坤虽身为一品大员,但在宅院建筑上仍需严守规格。可他仗着位高权重,公然摆放只有皇宫才能摆放的镶金铜缸,并在厅堂中私设“隔间”,甚至仿造圆明园石舫,严重“逾制”,最后被嘉庆赐予三尺白绫。

  富裕商绅户

  豪商和乡绅虽然颇有些家资,但社会地位与朝臣相比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商宅不能使用金柱大门和广亮大门,只能使用规模更小的蛮子门。因为没有了深宏的门庑,门的上方也没有任何装饰,其中尤为显著的是不设雀替。因为在封建社会,誉替是官职的象征。这些建筑上种种带有歧视意味的严格限制,或许也促使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的形成,并敦促无数年轻人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科考。

  寻常百姓家

  市井人家最“寒碜”,门户是窄小的如意门或墙垣门;院内没有高贵的海棠,只有朴素的石榴;没有仿真的池塘,只有金鱼缸,更别提层峦叠嶂的跨院和后罩楼了。但老百姓的清贫小家自有温馨,特别是天气暖和后,一家人聚在露天的大起居室里享一方天地及草木,宁静而贴近自然,亲切又有凝聚力。

参考资料:http://www.ourtour.com.cn/club/archiver/?tid-3476.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11
1、屋顶 按照高低等级依次是: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
2、大门 按照高低等级依次是:广亮大门 金柱门 蛮子门 如意门
3、房间间数 只有皇家宫殿的房间才能有九间面阔,皇室王宫最高只能是七间,一般百姓最高只能是5间,但是只能是3、5、7的阳数,因为4、6不成材,所以没有谁家的房屋建成4间或6间的。
4、色彩 红黄两色元朝时已经是皇家专用色彩,所以 一般百姓家的房屋颜色以灰黑为主
5、彩绘 皇家专用彩绘是和玺彩绘 其他依次是旋子彩绘 苏式彩绘 旋子彩绘主要用于宫观庙宇,所以,苏式彩绘民间用的比较多。
这是我所想到的几个大的方面,至于小的细节方面的东西真是多了去了,建议还是看一下专业的书比较好,毕竟大家提供的都是不是太全面。
第3个回答  2007-04-14
颜色,屋顶等等
第4个回答  2007-04-09
台阶
屋顶
开间
颜色
彩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