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百家争鸣,大唐盛世,康乾盛世)

寻找百家争鸣,大唐盛世,康乾盛世时期中国文化 经济 艺术 诗词 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开元盛世
开元(公元713—741年)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段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在各方面达到了空前的盛世景况,史称“开元盛世”。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第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

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武则天被逼退位之后,唐王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混乱期:先是武三思与韦后,安乐公主勾结,害死于中宗复位有功的"五王";而后太子李重俊率御林军杀死武三思,武崇讯,而其也被韦后部下所杀;再而后,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李显,立傀儡重茂为少帝,自己总揽大权,垂帘听政.韦后肆无忌惮,安乐公主公开卖官,朝政异常腐化.

此时26岁的李隆基登台了.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庚子日.相王李旦第三子和其姑母太平公主共同精心谋划,发动政变闯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铲除了韦武集团,并迎相王李旦入辅少帝,后来又拥其为帝.

景云三年(公元712年),睿宗李旦让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

此时的太平公主已由以前的同盟变成了玄宗的强大对手,"宰相七人,四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玄宗得知"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立即动手,斩杀公主党徒常元楷,李慈,萧至忠,岑羲,窦怀贞自缢,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

武后退位后八年的时间里,政变迭起,政局动荡.

玄宗粉碎太平公主集团后,立即"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并流放郭元振,斩杀唐绍扬威皇权,并逐步将功臣,诸王外刺(调离出京,到外地任刺史).皇权稳固之后,玄宗开始整顿朝纲,任用贤能.

玄宗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其也很善于发现人才(早年).

姚崇,卢怀慎,宋璟,苏颋,张嘉贞,源乾曜是开元前期玄宗精心选拔的六位宰相,均是通晓治国方略,尽心操劳国事的名臣.玄宗依靠这些贤臣在稳定政局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

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

完善法制,删辑律令格式,编纂<<唐六典>>.

农业上静民劝农,检括户口,开垦荒地,提高亩产.

设置四监管理官府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也发展迅速.

繁荣商业,金融机构柜房出现,互市与海外贸易发达.

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341.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4007.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93654.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5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剧”,而不是史实的再现。所谓“剧”,非指“戏说”,而是指历史素材被引入当代电视剧创作之后,必然产生的一些变化,包括语言、行为、建筑、音乐等各个方面,也包括为情节所需要对历史的一定程度的改写。更加接近于史实的应该是国家地理频道、发现频道拍摄的人文历史片中的历史再现段落,事实上,这些历史再现段落和真正的历史场景也有不小的差异。
在电视媒体上,真正的还原历史是不可能实现的。最为忠实于历史的创作,也只能是肖似历史的再现。至于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只能是使观众窥到一丝历史斑迹的中介。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古代国人说话的口音和今天的普通话是完全不同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音方式,秦汉、两晋、唐、宋……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相差也很大——战国时秦、楚、齐、魏、赵、燕、韩各国都有各国的语言。历史上的语言大部分演化了、消失了,一部分特点遗留在了地方语言中。比如,潮州地区的语言接近于古秦语,因为潮州人是秦始皇南征百越时远征军成建制留下的后代。客家人的语言接近于汉朝中原语音,因为客家人是东晋五胡乱华时南渡避难的“老”汉人。在电视剧中,角色所持的都是普通话,和历史上的语言差异极大,但是符合电视剧艺术的要求。试想,用潮州话演绎的《秦始皇》和用客家话演绎的《汉武大帝》有多少观众能够接受?何况今日的潮州话和客家话也早已是古秦语、汉语和其他语言混合后的新语言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人说话、做事都有着具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在语言上,官员说官话,百姓说白话,当官的进京做官前前要先到礼部“演礼”,也就是学习行为规范。在朝廷和官府中,每一个级别的官员的动作行为也都有具体要求,比如四方步,便是一种看似稳重实际上却对官员形体控制能力提出极高要求的步伐。普通百姓的语言和行为则随便得多。处于中间层次的各色人等也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业特点,如先生、差役、军卒、商人、青楼、脚行、仆人家奴、僧尼道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电视剧不可能复制昔日中国的全部景况,但是历史剧的创作又必须以历史为蓝本。演员在塑造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中的人物时,如何汲取历史上的创作素材,如何完成这一特殊的三位一体(创作者、创作素材、创作成果)的统一,合理拿捏、把握分寸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历史题材电视剧也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如正剧、喜剧、戏说剧、神话剧等,不同的类型对于表演分寸感的要求亦有所不同。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表演,受到几个传统的重要影响。
首先是历史传统。历史题材电视剧表现的是(或者依托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故事,受到中国历史的种种影响不言而喻。
其次是若干艺术门类的传统。由于这些艺术形式先于电视剧表现中国历史,他们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财富。同时,一大批此类艺术门类的从业者进入了电视剧创作,带来了非常具体的影响。
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讲述的故事几乎都是历史故事。普通百姓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戏曲的叙事和动作规范。戏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历史上国人的行为特点,尔后经历了极大程度的舞台化、专业化,很难分清哪些属历史真实,哪些属艺术提炼,它们都被带入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同时,戏曲故事具有颇多的浓缩提炼和理想主义色彩,虽取材于历史真实素材,却经过了巨大的改造,因而和真实的历史差异巨大。但是普通受众接触艺术作品远远多于接触口耳相传的真实历史和封建政权整合过的历史典籍,反而更加相信戏曲中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舞台上演员们的行为规范和逻辑,竟常被认作了历史的真实。
话剧。由于旧中国的话剧属于新剧,表现的故事主要是现实题材,历史故事的讲述主要由戏曲负责。新中国开始出现大量的历史题材作品,如《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王昭君》、《捉刀人》、《李白》、《赵氏孤儿》,给国人对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认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话剧和西方戏剧有一定的区别,除了广泛吸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布莱希特学派以及林林总总的各国演技流派,也受到本土的戏曲艺术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影响,通过中国戏剧舞台的消化吸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质。斯氏体系的体验性、戏曲演出的程式化等等,都被吸纳到中国话剧的表演风格中。更重要的是,大批的话剧演员进入了影视剧的创作,将话剧舞台上对历史剧的处理和表演方式带入了影视剧。
国术。武术是中国的国术,武侠小说是受众普遍喜爱的文学作品。武术运动和武侠小说都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起源于旧中国《火烧红莲寺》风行于中国港台地区的武打片、剑侠片对于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情节构成和表演风格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武侠小说的情节和人物逻辑在普通百姓心中已经很大程度代替了历史的真实,武打也成了表现强烈外部动作的重要方式。历史题材影视剧武侠化或者武侠精神化,是时下作品的特征。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大量出现武打场面,皇帝、将军、民女满天飞,而王侯将相之间的关系也往往脱离了历史上的真实关系,转化成武侠世界里的爱恨情仇,国术对其的影响内外皆重。
电影。电影艺术出现在电视剧之前,在这个平台上,已经进行了一次艺术与历史的整合。以《林则徐》、《甲午风云》、《宋景诗》为代表的大陆电影,和以《黄飞鸿》、《独臂刀》、《屈原》、《西施》为代表的各类型港台电影,构成了了用视听语言表现历史的传统,同样使用视听语言的电视剧亦受到影响。在表演方面,电视剧演员和电影演员的工作差别不大,受到的影响也更直接、强烈。同时,世界各国电影越来越多地引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电影美学观念和表演风格的巨变,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涌入电视剧创作,这些变化也进入了电视剧表演之中。
还有一个传统,便是观众心目中对历史题材作品的心理期待。由于对于历史的认识,以及之前多种艺术门类形成的对历史讲述的认识惯性,国人对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接受具有一定的预期。基本忠实于事实,或者说忠实于历史著作和已经完成的历史讲述的方式和内容,具有英雄传奇性,具有超越历史真实的男女情感追求,具有戏剧性和冲击力,实现当代不便言说的理想,满足个人的英雄向往和成功期待,等等诸多方面。对于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有着经过整合和理想化的预期。由于港台影视剧长时期的影响,对于超越历史真实的武功和戏说能够接受,但限于专门类型的作品,类型混淆——如正剧中出现戏说则排斥强烈。
如此,可以看到,在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中,表演艺术处于如何的地位,被赋予如何的预期,如何能够完成创作。
首先,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是,真实性的本身并不十分清晰。由于百余年前的历史便毫无图像记载可言,绝大部分历史资料来自于文字典籍和民间口传,然此二者皆有改写历史之嫌。封建社会官方著作为了统治的便利,大量修改史实。文人墨客的笔记札记,不乏个人好恶的评判。市井坊间的口口相传,虽上升为评书、声腔之类艺术形式,却承载了过多的百姓的不可能实现之英雄渴望。如上可知,当代艺术中的历史依据本身即为存疑,但又有力地存在着。受众因这些混杂的历史资料,建立起一整套自我的对历史真实性的认知方式,其中又有普遍性和独特性。在收视率成为电视剧质量评判第一标准的今日,普遍性的认知自然成为标准,并成为创作者的指针。
历史的真实性,是对社会秩序的认同,此世和彼世。皇帝,后宫,亲王,丞相,尚书,将军,太监,百姓,僧道,绿林,番邦,各人都有习惯传统中的身份地位。虽然真正的历史人物和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往往相差甚远。譬如皇帝未必金口玉言,常常死于非命;番邦丝毫不会讲说中原话语;后宫或许放帐谋生;僧道深入社会事务……但经过一代代的整合,受众心中具有对某一类人物的接受上下之“度”。超越此“度”者,即使为历史真实,反而不被人所接受。如电视剧《唐明皇》中,潼关守将哥舒翰被塑造为年纪老迈、一足跛瘸的形象,遭到了广大观众的质疑批评,然而,这却恰恰符合历史的真实。在“度”之内,符合类型的要求,即使有违历史之实,也会被接受。如《戏说乾隆》中之乾隆等众人行为举止和真实的历史完全不同,却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如此可知,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是大众文化意义上的真实。因而,作品中的表演,应该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符合受众的期待心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康熙帝国》中陈道明的阴鸷果敢,《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的搞笑滑稽,《大汉天子》中黄晓明的英武淘气,《大宅门》中陈宝国的率性顽劣,《雍正王朝》中唐国强的沉稳练达,《水浒传》中诸路好汉的快意豪迈,都可以被接受。反之,即使创作者费尽心机,也很难被接受。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190725.shtml

第2个回答  2007-04-05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年-公元前221 年):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继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在经济基础领域得以确立后,战国时期的上层建筑也发生明显变化。在新兴地主阶段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历经 100 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它彻底废除了井田制,而代之土地私有制;又废除分封制,代之以另一种政治制度——以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中国奴隶社会的两种最典型的制度分别为封建社会中两种最典型的制度所取代。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当属意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奴隶制的统治基础——井田制彻底崩溃,封建生产关系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集权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春秋战国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

隋唐时期(581-907 年):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政治: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对魏晋南朝以来腐朽的士族制度产生了冲击的作用。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设藩镇,导致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而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乱后,地方上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经济: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 年唐政府实行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工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但它并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唐朝后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的发生。

★民族关系: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特别是唐朝前期,因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昌盛。这为汉族政权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边疆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迫切要求吸收唐朝先进文化,主动和唐朝政府发展关系,如松赞干布向唐朝政府求婚即是例证。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朗,积极采用如直接管辖、册封和平等交往等多种方式主动发展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对外关系: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吸引力大;陆海交通也比较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

对西亚、南亚各国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对外国的影响深远,但外来文化对唐文化作用也极其明显。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泽被深远,是建立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各国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明清时期(1368-1840 年 ):本阶段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时期,其突出特点即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在地方废除省制,设三司;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均加强了君主权力。

明清统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维护统治,加强君主权威。如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严密监视和控制官员、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局面。这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初年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恢复发展生产,为此些他们调整统治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小农。如明太祖奖励垦荒,减免租税;清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松弛,从而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达到繁荣。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明朝由后期,在江南的丝织业等部门中,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有缓慢发展,但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但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毕竟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巩固时期。特别是清前期,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帝还周到地安置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使其为开发边疆作出贡献。清政府还通过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紧密控制了西藏。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使其拓展了疆域。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治者即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造纸术:(1)西汉出现丝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3)造纸术于6世纪初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3.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1)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用于军事领域。(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4)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

●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时期鲁国大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时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了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中许多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ll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子午线的长度。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北宋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还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二)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及其特色

1.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多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2.战国:屈原采用楚国的方言,利用民间歌谣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为“楚词体”,其代表作为《离骚》。此时,先秦诸子的散文写得都很出色。庄子的《秋水》、《逍遥游》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

3.两汉:乐府诗流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赋的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

4.三国:“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5.东晋:田园诗歌兴起,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

6.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同时一些文人继承汉赋的某些特点创骈文文体。

7.唐朝: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体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同时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小说”。

8.宋朝: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为“词”。南唐后主李煌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苏武、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是宋词的代表人物。

9.元朝: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关汉卿是元代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10.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参考资料:http://www.mxms.net/html/5/292/328/2006/10/li88902246201020160023234-0.htm

第3个回答  2007-04-06
明朝和清朝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明朝末期,中国孕育着极大的希望,是在封建制度的衰落下走向新的希望

中国的衰落就是随着1644年满清的建立开始的

至于什么康乾盛世,其实只是被吹出来的
第4个回答  2007-04-07
明朝末期,中国孕育着极大的希望,是在封建制度的衰落下走向新的希望 ,中国的衰落就是随着1644年满清的建立开始的. 由于旧中国的话剧属于新剧,表现的故事主要是现实题材,历史故事的讲述主要由戏曲负责。新中国开始出现大量的历史题材作品,如《虎符王昭君》、《捉刀人》、《李白》、《赵氏孤儿》,
第5个回答  2007-04-16
楼上的楼上说得比较全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