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瓮救友-古文翻译

如题所述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原文:

《宋史·司马光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扩展资料:

一、主人公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二、破瓮救友的启示:

告诉了我们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同时也要向司马光学习。也体现了换位思考能更快的解决问题,不应该局限在固定的模式当中。还体现了司马光的勇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4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出处:《宋史·司马光传》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那次以后京城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在图中,广为流传。

拓展资料

司马光,字君实,号 迂夫,晚年号 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 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 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 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 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03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原文:

《宋史·司马光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一、主人公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二、破瓮救友的启示:

告诉了我们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同时也要向司马光学习。也体现了换位思考能更快的解决问题,不应该局限在固定的模式当中。还体现了司马光的勇敢。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放学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甚至连饥渴寒暑都毫不在意.和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大缸子,失足掉进缸里积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