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头有哪些故事

梅头有哪些故事

  梅头。在明代虽然抗倭的军事联系同永嘉场的华盖乡互相配合,但建置归属,从《弘治温州府志》和《万历温州府志》上记载,都是属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清代的梅头,从《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上记载,都是属于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部分。直至民国6年(1917)及以后仍属永强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才正式属瑞安县的第一区,分为前岗乡、后岗乡、埭头乡三个乡。民国廿四年(1935)三乡同海安所乡合并称海岗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从海岗乡中分出单独成立埭岗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乡合并为海岗乡至建国前夕。
  1949年8月,从海岗乡中析置梅头乡9个村;1950年8月从梅头乡中析出埭头、东岙两村。另从海安乡析出陈岙、西岙、后垟三村,埭头村分为前岸、后岸两村共6村组成埭头乡。1956年2月梅头乡、埭头乡同场桥等合并为场桥大乡,同年夏复析置梅头乡;1958年称梅头管理区;1961年称梅头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制称梅头乡;1986年称梅头镇,2000年8月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2001年8月龙湾区扩区,改名为海城街道。(此处值得说明:2008年由于瑞安市政府关于区域划分的政策规定“塘下以北的所有区域统归塘下直接管辖”而此时的梅头经济实力远超场桥、鲍田等城镇,可谓独树一帜,不满瑞安市政府的规定,欲与塘下并驾齐驱。在政策的强硬态势下,恰遇温州市区域版块重新划分,梅头通过大会决议决定归属于龙湾以表示对瑞安区域划分政策的不满。)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 “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埠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海城(原梅头镇)系2001年温州市行政区域调整划归龙湾区而设立的街道办事处。地处温州市龙湾区东南部,西南与瑞安市塘下镇场桥办事处为郊,东南濒海,东北与天河镇接壤,是温州、瑞安的金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是温州大都市规划的东南重要战略城区腹地,交通运输便利,距温州市区39公里,离104国道和温州机场各15公里、辖有17.4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拥有4.2公里长的海岸线。境内河网纵横交错,物产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盛名,享有“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之美誉。
  街道下辖十个行政村和两个居委会,即东溪、埭头、上涂、屿门、石坦、邱宅、东成、东门、中星、西一十个村和前岗、后岗两个居委会。现有耕地面积6908 亩,山地面积4400亩,总人口达50124人(其中常住人口28506人,外来人口21648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1.63亿元,农业产值 765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1.2亿元。人均收入达9529元,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温州市三十强镇(街道)第27位。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现有工业企业 1317家,其中年产值超500万元的规模企业42家,拥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14家。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水暖洁具、民用电器、五金标准件、石化仪表、塑料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特别是洁具行业,培育了劳达斯洁具、精艺洁具2个国字号品牌,海霸、美亚、力士、美得、摩玛利五家企业荣获“中国卫浴产品行业知名品牌”称号,2004年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五金洁具之都”称号,这是龙湾区难能可贵的金名牌。海城洁具行业的集群效应也是温州模式的浓缩,海城街道通过经济建设的创业热潮以及城镇建设,目前综合实力仅次于永中和状元,位列第三。投资6.5亿元的浙江省水暖洁具工业专业园区已在海城境内开工建设,即将增创海城的新一轮经济优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已建成3500亩农业示范园区,丁山一期万亩海涂垦工程已竣工开发,形成了4500亩的水产养殖,6.8万羽的蛋鸭养殖基地和1500亩杜仲基地三大农业生产基地。培育了温州市东海滩涂养殖有限公司、振龙水产养殖公司、成新种植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了文蛤、杜仲茶、银杏茶等一批拳头农产品。

  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在活力四射的温州,商业购物街无疑成为打造的的趋势,而海城通过借鉴学习,结合自身的经济优势与地理位置,摸索过河,成功打造了一条极具活力和竞争态势的商业街--人民路。这是继永中和塘下后的一条大型城镇商业街,是永中以南、塘下以北共20多个城镇中最具活力的商业街。白天的繁华热闹的,夜晚的灯火通明,见证了海城的辉煌腾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2
梅头抗日啥王延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