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读后感,越多越好!!!600字左右。或者是武松打虎的也行

如题所述

鲁智深是“大踏步”走入《水浒传》的故事的。“大踏步”便预示了他的慷慨洒脱。于是鲁智深的传奇经历在我面前徐徐的铺开。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水浒》的主题曲粗犷豪放,是如鲁智深的关西大汉“吼”出来的一般。我执著的认为这首歌是专属于鲁智深的。正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遇到恶人为非作歹,他决不会袖手旁观。救金翠英,救林教头,救史大郎……他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大侠,毫无顾忌地像人伸出援手,无论是萍水相逢的路人,还是一见如故的好友。这等的英雄气概、侠肝义胆,怎能让人不自愧弗如?正如金圣叹之赞:鲁达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的确,他“嫉恶如仇”;的确,他“拔刀相助”,但鲁智深不似李逵、武松般凶残血腥,用刀光斧影下的一个个无辜亡灵血祭自己的怨仇。桃花林降服小霸王周通后,他晓之以理,以“养老送终,承祀香火”来劝周通,莫要“教他老人家失所”。若是放在黑旋风身上,估计板斧早就劈下去了,更甭提这样的循循善诱。的确,他“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但他的禅杖向来打的都是恶人而非弱者,这是他从不违背的原则。

在瓦罐寺有一个细节,当智深得知寺中的老和尚已三天未食,虽然自己饥肠辘辘,却立刻地撇了那锅热粥,再也不吃了。这细微的动作,就像是一线和善的光,融入了鲁智深的眉眼,变成他那给人温暖光明之感的眼神。

透过那双眼,我们可以看到鲁智深凶顽粗野的外表下,是一个善良真诚的灵魂。旁人都只道他凶残成性,唯有五台山的智真长老有一双识人之慧眼,看出了他的慧根:“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正。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静,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他嗜酒吃肉杀人越货,但仍与佛有缘,只因他心存赤诚的真善。

鲁智深这个花和尚虽不曾学过佛经,却有种了悟禅法的通达。生擒方腊后。宋江劝他还俗做官,“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却被智深一口回绝:“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鲁智深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好汉,他一生中最看重的就是“侠义”二字,根本不屑那些凡俗之人苦追的东西。昔日兄弟大都已魂归故里,尚在人世的也已无再会之缘。世事无常,一朝起落,如今他才算是真正的遁入空门,大彻大悟,于是在一个清静的夜晚,他独坐在青灯古佛旁,随着钱塘的潮信归去了。我想起了那曲慷慨悲凉的《寄生草》。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好一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仿佛看见了鲁智深高唱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大踏步地走下五台山,“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好一代大侠鲁智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8
发扬武松打虎的精神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小说,也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作者施耐庵以鲜明的爱憎感情,描绘了惊心动魄的农民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其中,我最欣赏嫉恶如仇的江湖行者武松。
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人称二郎。他“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在景阳冈,武松遇到一只吊睛白额大虎,他临危不惧,一把抓住大虎的头按下黄坑里,然后用左手紧紧揪住虎的顶花皮,右手握成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猛打六七十下,直到大虎气绝。景阳冈打虎这一壮举,显示了武松无比神威的英雄气概。
武松是《水浒传》中杰出的人物,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民战胜恶势力的理想。我要学习武松那种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
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因为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一些“拦路虎”,要发扬武松打虎的精神,不慌张、不退缩,敢于挑战,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难题,努力成为学习上的“打虎英雄”。
第2个回答  2011-02-08
话说鲁智深听
邻里乡亲父老反映有一号称“镇关西”的地方恶霸,在这一带到处敲诈勒索,强占

民女,欺压百姓。大家希望鲁壮士能挺身而出,为民除害,伸张正义。好汉鲁智深
义奋填膺,立即着手行动。他不负众望,先是巧妙地将“镇关西”当众难堪一番,

使其恼羞成怒,而后便趁机大出拳脚,饱揍恶霸,只打得对方俯首讨饶,保证从此
再不敢横行扰乱乡里。满城百姓,无不为鲁智深的大义勇为和除暴安良而拍手称快


这便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英雄鲁智深与许多梁

山泊好汉一样,嫉恶如仇,见路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就出手,“拳打南山猛虎
,脚踢北海苍龙”。他们从没学会在恶势力面前懦弱,退让,甚至姑息。他们是真

正的中华好儿女,他们的生命不屈不挠,顶天立地,豪迈奔放,他们是中华文明永
远的楷模和骄傲。
第3个回答  2013-02-19
据说,如今有许多人认为,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不少段落是过于血腥、暴力的,因而在传播的时候应该加以限制。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被认为属于“过于血腥、暴力”的片段,因而不宜拍摄成影视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云云。

  我也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一节文字,是有些血腥、暴力的。但是,倘若我们把视野扩大一些,考虑一下鲁智深打人事件的社会环境、前因后果,同时以“论及全人”的方法来看问题,不难发现,那血腥、暴力的行为,其实有其合理性。它是类似于革命家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拳头底下出正义”。作为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借用《水浒传》里的一句话,“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镇关西”郑屠情理难容在先,“花和尚”鲁智深杀人可恕在后。对此,前人尤其是明代学者多有阐发。李卓吾在鲁智深打死郑屠后一边骂他诈死、一边“大踏步去了”旁边的批注中,对鲁智深赞不绝口:“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余象斗在郑屠“呜呼死了”下评曰:“鲁达打死郑屠,须是气所使,但郑屠恃强勒骗,乃天理昭彰,报应之速。”李卓吾的回末评语是这样的:“……郑屠以虚钱实契而强占金翠莲为妾,此是势豪长技,若无提辖老拳,几咎天网之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