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是什么意思?

弟子规中的,说了个什么意思?

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假如轻易许诺,就会处在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的两难境地。

出处:清朝·李毓秀《弟子规》

说明:面对一件事情,首先要看应不应该做,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甚至是非法的,那就绝对不可以答应。假如轻易承诺以后就会进退两难,不做就是没有信用,做了又违背良心道德,这样会让自己陷入烦恼之中而无法解脱。因为有时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了随便,所以在答应之前一定要详细查看内容是什么,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就来不及了。

《弟子规》赏析

《弟子规》全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3

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假如轻易许诺,就会处在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的两难境地。

出处:清朝·李毓秀《弟子规》

说明:面对一件事情,首先要看应不应该做,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甚至是非法的,那就绝对不可以答应。假如轻易承诺以后就会进退两难,不做就是没有信用,做了又违背良心道德,这样会让自己陷入烦恼之中而无法解脱。因为有时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了随便,所以在答应之前一定要详细查看内容是什么,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就来不及了。

《弟子规》背景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

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杨淑芬老师讲解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里讲到与人接触的时候,我们都晓得人要有爱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团体里头,我们有时候要借重别人的帮忙,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这个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他为虐?这个都要很清楚。譬如说你明知道这个人他好赌,他现在赌光了,再跟你借钱,你再把钱借给他,就很明显,你这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在帮助他,你是更进一步的在陷害他。

所以,我们面对别人有求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衡量这一件事情它的对错,千万不可以变成帮凶。我们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书局去看书,一些比较大的大哥哥、大姊姊,他就讲说:我这一本书先寄在你这里。等一下忘记,走出去以后,就变成这一个人他被误以为是小偷。所以这种事,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旦明了之后,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我们不要答应得太快。这里是讲『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的承诺,轻易的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不晓得,轻易的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麽?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拒绝也是一种艺术,很高的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你要婉转,讲得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严峻的拒绝他,也要让他下得了台。千万不要口气非常的强硬,这样也不好。

在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有时候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随便。因为我们帮助了他,却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时我们一直同情他,你帮助他以后,反而让他更进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们在帮忙别人做事的时候,在答应之前,我们要详细的问看看,他这个内容是什麽,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这里也特别的告诉我们,我想很多人对於财物的借贷,往往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当好朋友或者亲人向你开口,向你借贷,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麽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时有困难,他的确是真的遭遇到困难,我们义不容辞,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这件事情,它的影响,它有后遗症,它的危害很大,我们千万要适可而止,不能帮。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严加的拒绝,免得造成往后的遗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1
意思是:别人要你做的事情如果不适宜,不要随便答应;如果信口答应了,不论做还是不做,都是你的错。
此句出自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中的“信”部分,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白话译文:
1、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2、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3、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5、对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许诺;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6、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7、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短处;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8、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9、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10、只有品德学识才能技艺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自我磨砺,自我提高。
11、如果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忧愁。
12、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
13、听到他人称赞自己,唯恐过誉;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14、不是存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15、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5-23

    释义:

不合礼仪之事,不要轻易允诺,

如果随便承诺,做与不做都错。

    出处:《弟子规》:

……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

    作者: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后辈敦伦绝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赏析: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这个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他为虐?

    『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的承诺,轻易的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不晓得,轻易的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麽?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