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题所述

课改不能因为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贬抑甚至废弃教师的"主体"地位
。课堂"生成"必须是教师引领下的互动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课改舞台上,教师不仅不能"引退",而且还要担当十分重要的、"难度系数"更大的角色。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课堂上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能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这一类鼓励性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在我们的政治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坚持教材观点的主体性、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只有坚持了这三个主体性,我们的政治教学活动才能产生一种平衡,才会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迸发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怀。脱离了教材观点的主体性和教师教的主体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是无法真正发挥的。
要把"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一种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需要教师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揭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精神动力,诱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靠的就是一种引导。
但是,引导的同时又会造成一种束缚,所以"导"必须与"放"相融合,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导放"有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这无疑是我们的明智之举,更是我们的应尽之责。但凡事总得有个度,我们切不能无视教师的引导,而去追求那种冠以"自主学习"美名的喧嚣热闹、空洞无物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总之,只有让自主与引导齐飞,学生和教师共舞,才会演绎出自主学习的精彩课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