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基本弯矩图公式

如题所述

基本弯矩图(M图)的常见公式如下:

首先,M=F*L/2/γ(其中F为力,L为杆长,γ为杆件的截面模数),这个公式是用来求单跨梁的基本弯矩的。在绘制基本弯矩图时,需要标出各弯矩数值和对应的截面位置。一般来说,截面位置可以通过上下两边的中性层高度差,即由支撑点到结点的距离确定。

对于一般的组合梁,需要考虑扭矩的作用,这时候需要将(F,L,γ)换为(Fx,L,W,YB)也就是力和梁宽(考虑边缘作用),如果是少扭矩作用的支撑多跨梁弯矩图制作公式如下:

μM=(-qL/12-Mb)/S +(-QL/8)L是跨径 Q是作用线至受拉边的距离(左支点取正右支点取负)S是集中荷载作用时的横距如果已知一段受弯构件内力情况下的某一段内力,根据绘制弯矩图的规则及受力特征可判断为什么类型的荷载及具体作用点。

如果是一次梁上分布荷载弯矩图:一般可根据力矩分配计算求得(悬臂端产生负弯矩)。要注意上下位置不能放反否则会影响承载能力。在绘制时,若遇到未知截面的弯矩情况,应使用临时支撑来表示。

若遇到支撑下的弯矩为负弯矩的情况,可以在竖线右侧画出集中负弯矩作用点的高度尺寸,然后再将与高度对应的水平距离分成几份画出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短竖线来表示该截面的弯矩情况。

此外,对于其他情况下的弯矩图,如扭矩情况下的弯曲梁或具有多跨连续梁的情况,需要使用不同的公式和方法进行计算和绘制。在绘制基本弯矩图时,需要准确记录各个数值和截面位置,以便后续分析和理解梁的受力情况。

弯矩图的绘制方法

首先,需要了解弯矩图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弯矩图是用来表示梁的某一截面上的弯矩数值和相应的图形,是分析梁受力性能和设计梁的基础资料之一。在绘制弯矩图时,需要先确定各截面位置和相应的弯矩数值,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图形。

一般来说,弯矩图的横坐标表示梁的位置或标高,纵坐标表示弯矩的大小。根据梁的受力情况不同,弯矩图的类型也不同,有单跨梁弯矩图、多跨梁弯矩图、悬臂梁弯矩图等不同类型。接下来,介绍具体的绘制步骤:

1、确定梁的支座和跨度,并根据梁的类型和受力情况确定需要绘制的截面位置。

2、根据截面位置和相应的弯矩数值,绘制出各个截面的弯矩图。一般来说,需要绘制中间截面和端部截面的弯矩图。

3、在绘制弯矩图时,需要标出各个截面的位置和相应的数值,以便后续分析和理解梁的受力情况。

4、对于多跨梁的情况,需要绘制整个梁的弯矩图,可以使用分段绘制的方法,将整个梁分成几段进行绘制。

5、在绘制弯矩图时,需要注意上下位置不能放反,否则会影响承载能力。同时,对于未知截面的弯矩情况,可以使用临时支撑来表示。

6、如果是分布荷载的情况,需要根据力的大小和分布范围,以及梁的尺寸和形状等因素,进行计算和绘制。

最后,总结弯矩图的绘制方法:首先需要确定各个截面的位置和相应的数值,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图形,并在需要时记录下来。在绘制时需要注意上下位置不能放反,对于未知截面的弯矩情况可以使用临时支撑来表示。对于不同类型的梁,需要根据不同的公式和方法进行计算和绘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