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出自——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菩提偈》

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扩展资料:

菩提本无树的故事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佛法的修为及境界上来看,慧能的显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终慧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传授,称为禅宗第六代法脉传承(你可以理解为“掌门人”)。

大师兄神秀的诗是这样理解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意思是: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而慧能则这样来解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菩提树不是菩提树,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镜子本来就不是镜子,而是比喻清静的心的。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二者的差异在于,神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意象来表达自己感悟,而慧能则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4

这首诗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出自《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

全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译文如下: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诗句注释如下:

(1)“菩提”,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

(2)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两句均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可理解为“本无菩提树,亦非明镜台”,《菩提偈》前两句是针对神秀《无相偈》的前两句所作,应联系在一起理解。菩提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 

扩展资料: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 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1-29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大师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当体即空,了无所得.
这两首偈子,都是说一心的.
神秀的意思是认为,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31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思是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第4个回答  2018-12-31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相似回答